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重大项目申报指南要点解析.docx

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重大项目申报指南要点解析.docx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重大项目申报指南要点解析

 PAGE \* MERGEFORMAT 24 附件1: 2016年度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 计划重大项目申报指南 一、新材料产业 1.激光烧结快速成型木塑复合材料研究 激光烧结粉末是SLS(选择性激光烧结)3D打印机的必备耗材。激光烧结粉末主要分为金属(钛合金、铝合金等)、塑料(尼龙、聚乳酸等)、无机非金属(陶瓷、沙等)三大类。研发出用于快速原型制造的木塑复合材料的成份与配比,综合各成份所起的作用,最终获得具有一定强度,可以满足一定力学要求的成型件,并替代精密铸造和注塑等传统成型工艺。 2.高功率动力锂离子电池高压尖晶石镍锰酸锂正极材料研发 具有4.7V放电平台的尖晶石镍锰酸锂(实际比能量可达610Wh/kg),在纳米尺度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在提高动力电池倍率特性方面具有极大优势,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首选材料之一。通过研发提高其循环寿命和倍率???性,实现该材料在0.2C比容量大于130mAh/g;1C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大于85%;20C比容量大于90mAh/g;55C循环300次后容量保持率大于80%。并实现10公斤以上制备技术改进,进而实现产业化。 3.高性能双面齿型无级变速带研制 产品为农机V带的高端产品,主要应用于大型农业机械的动力传动系统,国内使用的产品一直依赖进口。研制国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面齿形变速V带产品,提高产品的横向刚性与纵向曲挠性;使产品与带轮之间的摩擦力尽量增大,同时兼顾产品的耐磨性、降低动态和摩擦生热性,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4.新型SiC/Al复合材料红外反射镜关键技术研究 为提高红外反射镜制造控制精度,降低加工难度与反射镜膨胀系数,使反射镜尺寸稳定、易于镀膜。重点开展光学级SiC/Al复合材料的应用设计及高品质制备技术;光学级SiC/Al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技术及精加工技术;光学级SiC/Al复合材料尺寸稳定化热处理技术;光学级SiC/Al复合材料表面处理技术。 5.无压烧结碳化硼陶瓷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采用先低温后高温两次法烧结工艺,能够有效改善材料烧结性能。在快速致密化阶段(低温阶段)保温可促进材料致密化和气体的排除,同时可以抑制晶粒长大,在高温阶段保温有利于闭气孔的排除,获得均匀细小组织,达到同时提高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的目的。 6.钛(合金)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形产品的研究开发 对钛(合金)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形技术展开系统性攻关,促进3D打印钛(合金)产品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生物医疗等高技术领域的推广及应用,完善我省3D打印产业链条并提高3D打印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解决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型凝固组织及力学性能优化,及其无损检验;钛(合金)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型零部件后处理等关键技术;形成钛(合金)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型工艺规范和配套应用技术标准。 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 7.300~500kw有机郎肯循环发电装置(ORC) ORC是采用低沸点有机工质进行热力循环,通过蒸发器利用90℃~200℃低温热源加热工质变为蒸汽,从而驱动汽轮发电机做功的小型电站系统,该装置可广泛应用于高能耗领域或地热、太阳能。重点研制磁悬浮轴承汽轮发电机组,通过汽轮机与发电机同轴一体化集成、高速向心径流透平、板式强化高效换热、高频电力电子变频发电、ORC系统设计等技术研究,解决有机工质泄露问题并且减少机械损失、提高装置循环效率、提高变工况能力,以适应各种余热回收应用,并且易于模块化批量制造,降低成本,最终形成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商业化300~500kw的ORC模块化集成发电装置。 8.微引燃双燃料发动机控制系统开发 天然气具有储量丰富、价格低廉、排放污染低等特点,是船舶发动机理想的替代能源。为了改善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满足日趋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开发基于微喷引燃的双燃料发动机控制系统。重点突破双燃料发动机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油气一体化智能控制策略、燃烧模式平稳快速切换控制策略、转速闭环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双燃料发动机智能电控系统,通过船级社认证,并批量装船应用,实现产业化。 9.汽车发动机余热收集装置 目前汽车发动机排气所带走的能量占燃油燃烧热量的30%-45%左右,这些能量绝大部分以余热的形式散失到空气中,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研究将原先的单管排气歧管变成双管,在外管与内管中加入液体,利用发动机排出的热量,使液体产生蒸气,利用汽轮机原理驱动发电机,给蓄电池充电。不仅可以实现能源二次利用,还能为汽车增加新的动力源。形成一个由排气歧管、液体容器、压力控制系统、发电控制系统、蓄电池、电转换控制系统、电动机组成的能自动收集汽车发动机余热的装置。 10.汽轮机安全监视及振动分析系统(TSI/TDM)国产化 打破国外产品的市场垄断地位,在保证性能指标基础上降低用户成

文档评论(0)

糖糖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