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定位与基坑降水讲课.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 房屋定位 (二)房屋放线 2、放线方法: 首先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基础平面图和断面图计算出基槽上口开挖的宽度,然后依据轴线拉通线,最后用石灰画出。 (1)不放坡,不加挡土板支撑,不留工作面; (2) 不放坡,但要留工作面; 一般,当基槽(坑)底在地下水位以上时,每边留出工作面宽度为300mm,基槽放灰线尺寸为: (3) 留工作面并加支撑  当基础埋置较深,场地又狭窄不能放坡时,为防止土壁坍塌,必须设置支撑。此时,放灰线尺寸除考虑基础底宽、工作面宽外,还需加上支撑所需尺寸(一般为100mm)。 1、概述 为了保持基坑干燥,防止由于水浸泡发生边坡塌方和地基承载力下降,必须做好基坑的排水、降水工作,常采用的措施是明沟排水法和井点降水法 2、降水方法 (1)明沟排水法 明沟排水法是一种设备简单、应用普遍的人工降低水位的方法。 施工方法是: 开挖基坑或沟槽过程中,遇到地下水或地表水时,在基础范围以外地下水流的上游,沿坑底的周围开挖排水沟,设置集水井,使水经排水沟流入井内,然后用水泵抽出坑外。 明沟排水法适用于水流较大的粗粒土层的排水、降水,也可用于渗水量较小的粘性土层降水,但不适宜于细砂土和粉砂土层,因为地下水渗出会带走细粒而发生流砂现象。 流砂现象 当开挖深度大、地下水位较高而土质为细砂或粉砂时,如果采用集水井法降水开挖,当挖至地下水位以下时,坑底下面的土会形成流动状态,随地下水涌入基坑,这种现象称为流砂。 如果土层中产生局部流砂现象,应采取减小动水压力的处理措施,使坑底土颗粒稳定,不受水压干扰。 其方法有: 如条件许可,尽量安排枯水期施工,使最高地下水位不高于坑底0.5m; 水中挖土时,不抽水或减少抽水,保持坑内水压与地下水压基本平衡; 采用井点降水法、打板桩法、地下连续墙法防止流砂产生。 (2)井点降水法: 基坑开挖前,在基坑四周预先埋设一定数量的滤水管(井),在基坑开挖前和开挖过程中,利用抽水设备不断抽出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降到坑底以下,直至土方和基础工程施工结束为止。 井点降水有两类: 一类为轻型井点(包括电渗井点与喷射井点);另一类为管井点(深井泵)。 对不同的土质应采用不同的降水形式,下表为常用的降水形式。 一级轻型 井点降水 轻型井点降水就是沿基坑周围或一侧以一定间距将井点管(下端为滤管)埋入蓄水层内,井点管上部与总管连接,利用抽水设备将地下水经滤管进入井管,经总管不断抽出,从而将地下水位降至坑底以下。 轻型井点法适用于土壤的渗透系数为0.1~50m/d的土层中;降低水位深度:一级轻型井点3~6m,二级井点可达6~12m。 轻型井点设备由管路系统和抽水设备组成。 管路系统包括滤管、井点管、弯联管及总管等。 总管是4m长的无缝钢管,直径100-127mm;弯联管是透明的硬塑料管;井点管为钢管,长5m,6m或7m,直径50mm;滤管直径是50mm,长1.0m或1.5m,滤管的管壁上钻有直径为13到直径为19的小圆孔,外包两层滤网。 其构造是否合理对抽水设备影响很大。 如果宽度大于6m或土质不定,渗透系数较大时,宜用双排布置;或U型布置;面积较大的基坑宜用环状井布置 3、抽水设备选择 一般根据总管长度选择,不大于100米时采用W5型,大于100米又少于120米时用W6型 轻型井点计算 (2)涌水量计算 1)无压完整井群井井点计算(积分解) Q=1.366K(2H-S)S / (lgR-lgX0) (m3/d) K――土层渗透系数(m/d); H――含水层厚度(m); S――水位降低值(m); R――抽水影响半径(m),R=1.95S(HK)1/2; X0――环状井点系统的假想半径(m); 当长宽比A/B≯5时,X0=(F/π)1/2,否则分块计算涌水量再累加。 F――井点系统所包围的面积。 2)无压非完整井群井系统涌水量计算(近似解) 以有效影响深度H0代替含水层厚度H用上式计算Q。 H0的确定方法: 3)承压完整井 (3)确定井管的数量与间距 1)单井出水量:q=65πd l K1/3 (m3/d) d、l――滤管直径、长度(m); 2)最少井点数:n’=1.1Q / q (根) 1.1--备用系数。 3)最大井距:D’=L总管 / n’ (m); 4)确定井距: 取井距D

文档评论(0)

花仙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