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常见可自愈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论述.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常见可自愈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 张笑 2015-5-21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CD)又称干髓端纤维性缺损,是一种非肿瘤性纤维性病变,系局部骨化障碍,纤维组织增生或骨膜下纤维组织侵入皮质所致。现在认为本病是儿童发育其中的正常变异,大多可自愈,少数可家族发病。 发病率很高,儿童多发,达正常儿童的30%左右,好发年龄6-15岁,男多于女。典型发病部位为股骨远端或胫骨近侧干骺端,尤以股骨内、后壁皮质多见,双侧可对称出现。 临床多无明显症状,少数有间歇性钝痛,局部可有轻微肿胀或压痛,有时疼痛可放射至关节。 典型的X线表现为:正位像:长骨干骺端内、后部,长轴与骨干长轴一致的椭圆形或圆形缺损,边缘多清晰、锐利并环以硬化线。病灶内表现为均匀的低密度,无钙化影。病灶周围一般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病灶距离骺板大部分在30mm以内。侧位呈水滴装或杯口状,直径多小于2cm,边缘清楚,有薄层硬化边。部分缺损内见纵向的骨性分隔,一般1 一2条。这 些特点可作为诊断本病的依据。 CT上可表现为局部的骨皮质缺损呈盆口形或蝶形,内缘有硬化线与髓腔分隔,缺损表面无骨壳亦无连续无变薄的骨皮质,且缺损底部可平整或凹凸不平,有突起的骨峭或骨性分隔,轴面像观察系自缺损底部硬化线凸起的骨峭,类似笔架,称之为“笔架征”。无钙化、碎骨片以及肿瘤软组织块影,无骨膜反应。 大多数病灶因其他原因作MRI检查时意外发现。信号有一定特征,多数病灶在 T1加权像及T2加权像上均为低信号,反映了内部成熟的纤维组织;如细胞成分明显多于胶原纤维,则可在T2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含铁血黄素T2加权上表现为低信号,硬化边缘的信号与骨皮质相似。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愈合后表现 非骨化性纤维瘤 有人认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和非骨 化性纤维瘤是两种病变,有的书认为非骨化性纤维瘤是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由量 变到质变发展的结果。两者有很多共性, 但还是有所区别的。 非骨化性纤维瘤为骨结缔组织源性的良性肿瘤。 骨骼发育成熟时,有可能自行消失。本病与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有相同的组织学表现和发病部位。一般将小而无症状并仅限于骨皮质的病变,称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病灶大、有症状、病变膨胀并有骨髓腔侵犯者, 称为非骨化性纤维瘤。本病好发于青少年,8 ~20岁居多,男稍多于女。多位于四肢长骨距骺板3cm ~4cm的干骺端,尤以胫骨、股骨和腓骨多见,随年龄增长逐渐移向骨干。发病缓慢,症状轻微,局部可有触痛、 肿胀。 X线上可分为皮质型和髓质型,皮质型多位于一侧皮质内或皮质下,呈单房或多房的透光区,长轴多平行于骨干。大小约4-7cm,最长可达20cm,边缘有硬化,以髓腔侧明显。皮质可膨胀变薄或中断,无骨膜反应或软组织肿块。髓腔型多位于长骨干骺端或骨端,在骨内呈中心性扩张的单或多囊状透光区,侵犯骨横径的大部分或全部,密度均匀,有硬化边。部分病灶可自愈。 CT上病灶密度低于肌肉组织,骨改变与平片所见相同,但能更清楚显示病灶在骨内位置,周围骨结构及临近软组织改变。 MRI:本病多呈长T1短T2信号,硬化边呈更低信号。 嗜酸性肉芽肿 嗜酸性肉芽肿与韩-薛-柯病、勒-雪病同属组织增生性疾病,共称为组织细胞增生症,即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嗜酸性肉芽肿是最轻、预后最好的一种,占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的60%---80%. 男性多于女性,主要见于儿童、青少年,高峰年龄5---10岁,多为单骨受累(包括颅骨、长骨、脊柱骨、骨盆),约占50%---75%,局部有疼痛、肿胀、肿块,可有病理性骨折。 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高及血沉加快。 具有自限自愈和多病变此起彼伏特点。 影像表现 多发性:全身骨骼均可受累,好发于造血功能旺盛的骨髓 多变性:病灶随年龄的增长或治疗可出现较大的变化,新旧病灶可交替出现,此起彼伏。 多样性:累及不同部位病变特点不同。 颅骨最多见 颅骨骨质破坏可呈穿凿样外观,其内可见“纽扣样”死骨 病灶破坏外板后可形成软组织肿块 若内外板破坏程度不同,可呈现“双边征”或“斜面征” 下颌骨破坏多发生于齿根周围——浮牙征 长骨 病变多累及干骺端和骨干骨髓腔 膨胀性生长,边缘清楚 骨皮质内缘可呈“扇贝样”压迹 CT上骨皮质可出现特征性“小钻孔样骨质破坏” 常伴有层状骨膜反应部分 MRI上皮质旁肿块薄层均匀强化,超越病灶范围,呈“袖套征” 脊椎 可单个或多个受侵,椎体呈楔状或平板状变扁(扁平椎),其横径和矢状径均超出正常椎体,相邻椎

文档评论(0)

金不换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