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前言及原始社会教育(2015.3)资料.pptVIP

第一章前言及原始社会教育(2015.3)资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前言及原始社会教育(2015.3)资料

中国教育史 主讲教授:李玉峰 南阳师范学院教科院科技楼429工作前言 一、中国教育史的性质及内容框架 二、中国教育史的学习价值 三、学好中国教育史的条件 四、成绩考核 一、中国教育史的性质及内容框架 1.性质: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 ——教育领域的专业史 一、中国教育史的性质及内容框架 2.体系框架 ●通史法,如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 ①原始时期的教育 ②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③战国时期的教育 ④秦汉时期的教育 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一、中国教育史的性质及内容框架 ⑥隋唐时期的教育 ⑦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⑧明代的教育 ⑨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古代时期的教育 ⑩晚清时期的教育…近代时期的教育 ⑾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 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现代时期的教育 一、中国教育史的性质及内容框架 ●节律分期,如喻本伐、熊贤君著《中国教育发展史》,把学校教育发展划分为六大时期: ①学校教育的萌生期(远古——前207) ②学校教育的定型期(前207——581) ③学校教育的拓展期(581——1276) ④学校教育的衰落期(1271——1862) ⑤学校教育的更生期(1862——1949) ⑥学校教育的更新期(1949——至今) (参考杜成宪: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试构,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1期) 一、中国教育史的性质及内容框架 ●文化史法 第一,前文明时期:从猿人到大禹传子。 第二,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轴心时代、元典时代):夏商周(前21世纪——前221年)。 第三,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梁启超语“中国之中国”期)。 一、中国教育史的性质及内容框架 第四,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唐中叶(梁启超语“亚洲之中国”期)。 第五,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明中叶。 第六,东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末迄今(梁启超语“世界之中国”期)。 (参考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一、中国教育史的性质及内容框架 ●领域法 □中国教育制度史和中国教育思想史。 教育制度史——文教政策、教育体制、各类学校设置、教学、管理制度、选士制度。 教育思想史——历代著名教育家,或者是教育名篇名著中的教育思想理论。 一、中国教育史的性质及内容框架 □教育背景研究 即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研究,包括教育与文明、文化的关系,这是宏观背景;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这是中观背景; 教育与选才制度的关系,这是微观背景。 一、中国教育史的性质及内容框架 □教育实迹研究 这是教育史的必然内核或根本基石,也就是教育内部史研究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依性质分,主要有五种类型:官学或公立学校;私学或私立学校;书院;教会学校;殖民学校,当然还包括由实践所物化成的学制或其他教育制度。 一、中国教育史的性质及内容框架 □教育史理论与史料研究 以中国教育史研究本身为研究对象,它包括①中国教育史学史;②中国教育史学理论;③中国教育史编纂学;④中国教育史学评论。 以中国教育史料为研究对象,它包括:①中国教育史料的辨伪;②中国教育史料的辑佚;③中国教育文献的版本与校勘学;④中国教育史料的考据;⑤中国教育史史料学。 二、中国教育史的学习价值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 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鬼谷子·反应》) 二、中国教育史的学习价值 M.Menle曾说:“如果我们对历史无知,致命的错误将会重犯,而且我们将不得不一再地解决相同的老问题。” (汪凤炎.评一部特色鲜明的《西方心理学史》教材.《心理研究》2009年第03期) 二、中国教育史的学习价值 1.历史与人 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意大利学者)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历史感。(/s/blog_4c27f56f010008sd.html) 中国史学家吴泽讲:“历者,过也;史者,事也。” 二、中国教育史的学习价值 2.历史与民族 3.历史与时代 意大利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Benedetto Croce)认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认为那种过去的事实,就其是被当前的兴趣所引发出来的而言,就是在响应一种对当前的兴趣而非对过去的兴趣。 二、中国教育史的学习价值 英国教育史学家哈德罗·帕金指出:“真正的历史学并不是一味按照年代顺序挖掘整理史实材料的学科,而是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它向现实世界提出种种问题,并努力探寻问题的答案。” (申国昌,王学.教育史学科的时代使命.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02期 ) 二、中国教育史的学习价值 4

文档评论(0)

过各自的生活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