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秦汉社会文明大厦的基石——农业.ppt

  1. 1、本文档共1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秦汉社会文明大厦的基石——农业.ppt

1.名词解释:耧车;翻车;白渠;井渠 2.思考题:简述汉代农业(以谷物种植业为主)的发展成就。 恩格斯语: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生产部门。” 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145页。 《盐铁论·水旱篇》载: “农,天下之大业也。” 秦汉时期,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传统已经形成。其发展成就集中体现在:主要农作物种类的确定及生产区域的扩展,麦和稻的种植更加普遍,且地位日渐重要;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牛耕的推广;水利灌溉设施的普及;与农耕种植业密切相关的苗圃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得到很大发展。 1981年河南淮阳于庄汉墓出土陪葬品。现藏河南博物院。长130cm,宽114cm。庄园由田园和宅第两部分组成。宅第为三进院落,布有悬山顶、四阿顶建筑,内设伎乐俑、仆侍俑及生活器皿一应俱全。宅旁连以水旱农田、水井、沟洫等,前墙上绘有主仆生活图(已脱彩)。 1994年河南南阳农田里发现“耕耘”画像石。东汉作品(199×78×10cm),画面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舞乐百戏”,中层为“驱魔逐疫”,下层为“虎吃女魃”及“耕耘”图。 “耕耘”图刻有一位农夫头戴斗笠,手持铁锄,弯腰弓背,正在没漆深的田苗间耕耘,除草、松土。农夫身后有一女子,肩扛一锄,前端挂一罐状物,后端挂一竹篮,似为农夫担浆送食而来。“耕耘”图可说是当时社会生产活动的写真。这些画面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热爱生活,勤于耕稼,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过安定祥和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怕鬼魅作祟而借猛虎与龙这类祥物吞食女魃恶鬼。该画像石使我们直观地从一个侧面看到汉代的农业生产状况和人们的生活。 谷物种植业 农业中最主要、最基本的生产部门 人工栽培谷物的历史始于原始社会后期 赤峰发现7700年前人工栽培的谷子和糜子/a000153.htm 从百谷到五谷 “谷”是“榖”的简体字,原指有壳的粮食;象稻、稷、黍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西周之前,时有“百谷”之称,《诗经》中“百谷”出现6次。春秋之后,“五谷”代替“百谷”作为谷物的泛称。最早见于《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其它如《庄子》《孟子》《楚辞》《周礼》等史籍中均见。 《诗经·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诗经·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诗经·小雅·大田》: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 《诗经·周颂·噫嘻》: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诗经·周颂·载芟》:有略其耜,俶载南亩。 播厥百谷,实函斯活。 《诗经·周颂·良耜》: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 《易经·离》: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 《尚书·舜典》:汝后稷,播时百谷。 五谷 五谷一词在初指什么,无载。现看到的最早解释是汉朝人写的。 汉人和汉以后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 一种说法:稻、黍、稷、麦、菽(即大豆); 另一说法:麻(指大麻)、黍、稷、麦、菽。 两种说法的差别,一种有稻没麻,一种有麻没稻。前一种说法比较合理。但当时的经济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有限,所以五谷中有麻没稻也有可能。《史记·天官书》“凡候岁美恶”(预测年岁丰歉)下面所说的作物,就是麦、稷、黍、菽、麻五种。把这两种说法结合起来看,共有稻、黍、稷、麦、菽、麻六种主要作物。《吕氏春秋》(前3世纪作品)里有四篇专门谈论农业的文章,其中《审时》篇谈论栽种禾、黍、稻、麻、菽、麦得时失时的利弊。禾就是稷。这六种作物和上面所说的六种完全相同。《十二纪》中说到的作物,也是这六种。 很明显,所谓五谷,就是指这些作物,或者指这六种作物中的五种。 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五谷概念不断演变,现在所谓五谷,实际只是粮食作物的总名称,或者泛指粮食作物罢了。 1.农作物种类的确定及生产区域的扩展 主要粮食作物种类与战国以前大体一致。《氾胜之书》以禾、秫、稻、黍、小麦、大麦、大豆、小豆、麻为九谷。 粟仍然保持最重要粮食作物的地位。汉代人称“稷”为“五谷之长”,考古发现的有关遗物也多。 麦和稻的种植更加普遍,且地位日渐重要 麦类种植尤其是冬麦种植有很大发展。这种发展开始主要是在黄河下游地区;《淮南子·地形训》等提到“东方”“其地宜麦”。西汉中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关中地区大力推广冬麦种植(《汉书·食货志上》)。 董仲舒认为:“《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令毋后时。”他设想用改变关中农田的种植结构来缓解民生之苦,以为关中只要种麦,农民的生活就会得到改善。这一建议是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董仲舒的建议可能为武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