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代脉状金矿研究的某些新进展论述.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太古代脉状金矿研究的某些新进展 前言 太古代脉状金矿在世界黄金产量中占重要地位,一直是金矿研究的重点对象。过去人们常用太古代中温热液金矿一词来表示太古代脉状金矿,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种说法并不合适。目前,已经分别在次绿片岩相区和高级变质区发现了低温热液金矿(180oC左右)和高温热液金矿(700oC左右),并在成矿地质背景、物理化学条件、变质相条件及金的赋存状态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认识。由于我国太古代地层出露区变质程度普遍较高,从而介绍并借鉴有关成果,对我国有关地区的金矿地质研究和找矿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太古代脉状金矿床的地壳连续成矿模式 长期以来,人们对太古代脉状金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在绿片岩相和低角闪岩相变质岩中的中温热液金矿床。直到近几年才报道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Barnicoat等研究了西澳大利亚南克劳斯省产于角闪岩相和低麻粒岩相区的两个金矿床,发现其成矿温度分别可达500~550oC和740oC,围岩蚀变、矿物共生组合等方面都与低级变质区的金矿不同。Gebre-Mariam等报道了产于次绿片岩相区的低温热液金矿。Groves等于1992年提出并于1993年进一步完善了太古代脉状金矿床的地壳连续成矿模式(crustal continuum model),认为从次绿片岩。相到麻粒岩相的变质岩中都有脉状金矿产出,反映至少在15km以上的地壳剖面中,在不同的垂向深度上可连续形成金矿(图1) 作者进一步指出产在不同变质岩中的金矿床属于一组连续的同成因矿床组合,成矿温度变化在180~700oC之间,成矿压力至少在100~500Mpa间变化。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地壳连续成矿模式并非反映同一矿区的金矿化在垂向上的分布,而是集中反映了区域范围内一系列金矿床的分布特征。 成矿的构造条件研究 脉状金矿床受构造控制明显,有关太古代脉状金矿床控矿构造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认识。 从成矿的大地构造环境来看, Fyfe等(185)提出了脉状金矿受汇聚构造边缘控制的认识。 Wyman等(1988)又进一步指出所有时代的脉状金矿都在一个基本的地质过程中形成,即在外来地体通过扭压增生的方式形成科迪勒拉式造山带 (Cordilleran style orogenic belts) 的过程中成矿,并认为地质历史上发生强烈科迪勒拉式增生作用的时期正好是脉状金矿的形成期。太古代巨型金矿之所以仅形成于晚太古代,正是因为地史上科迪勒拉式增生构造体制在晚太古代才开始出现。 Barley等也在同期提出了西澳太古代脉状金矿床的汇聚构造边界控矿模式,认为含矿热液形成于碰撞带深部的脱水反应并在地体边界处的构造汇聚、上升并成矿。 从区域构造看,金矿床主要与一些区域性的超壳断裂有关,或产于其中,或受其旁侧的次级断裂控制,这些区域性断裂往往是不同的构造单元的边界。 从容矿构造的变形性质看,起初人们主要强调脆—韧性断裂带控矿,并提出过含矿热液脉动性释放的断层阀模式。最近的研究显示产于次绿片岩相中的太古代脉状金矿明显受脆性断裂的控制,提出了所谓的泵吸模式,如西澳卡尔古利附近的Racetrack金矿;而在角闪岩相和低麻粒岩相中的金矿则主要受韧性断层的控制;绿片岩相变质岩中的金矿才主要受脆—韧性断裂的控制。由于容矿构造的上述变化,使得石英脉的结构、构造也表现出相应的变化规律,从低级变质区到高级变质区,石英脉从羽毛状、梳壮、鸡冠状、晶洞充填结构经过块状、条带状变化到粗粒变晶结构。 脉状金矿的成矿作用研究 首先从成矿的温压条件看,随着对太古代次绿片岩相和角闪岩相、低麻粒岩相中金矿的研究,已经打破了太古代脉状金矿为中温热液矿床(250~400oC)的认识,成矿压力也由原来的100~300Mpa的变化范围扩大到小于100Mpa到600±100Mpa的范围。 关于金矿化与区域变质作用的时间关系也是人们研究较多的问题之一。过去通过对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地区金矿的研究,认为金矿化主要发生在峰期变质作用之后。但通过高级变质区脉状金矿的研究发现,围岩蚀变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矿脉的结构、构造及同位素年龄等特征都支持这些金矿化与变质作用同期。因此可以认为低级变质相中的金矿形成于峰期变质作用之后,而高级区金矿化与峰期变质作用同时。 对这种现象,Groves(1993)认为有两种可能的原因:目前所获得的高级区的p-T-t信息可能主要反映的是伴随晚期花岗质岩体大规模侵入所产生的影响;可能存在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变质事件,早期为海底变质作用和晚期为与重熔成因的花岗质岩体侵入有关的区域变质作用,而金矿化与后一次变质作用有关。他也指出尚需对绿片岩带变质作用做更详细的研究,以便对此合理的解释。 对于太古代脉状金矿床的成因一直存在大的争论。Kerrich把过去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归纳为六种:①与碎屑沉积岩有关;②受科马提岩控制;

文档评论(0)

金不换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