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摩擦起电和起电原因
* 电学概念掌握系列 摩擦起电形成电流的原因 电路的探秘 《科学》八年级第三册第四章 (补充内容二) 回顾: 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 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2、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 A、验电器法:观察验电器的金属箔是否张开。 B、带电体性质法: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观察物体是否吸引轻小物体来判别是否带电。 C、可利用电荷之间相互作用规律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摩擦后的玻璃棒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 1、原子结构: 质量 带电 带负电 带正电 物质 分子 原子 (核式结构) 电子在原子核的电力吸引作用下(即原子核的束缚作用)高速绕核运转。 中性:通常原子核的正负电荷数相等,对外不显电性。 原子 原子核 电 子 带正电 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带负电 质量较小 一、摩擦起电的原因: 电子转移 缺少电子 失去电子 带正电+3 得到电子 多余电子 带负电-3 带等量异种电荷 电荷守恒 摩擦 为什么摩擦后的玻璃棒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 原因 一、摩擦起电的原因: 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摩擦时: 束缚电子本领弱的原子核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叫正离子; 束缚电子本领强的原子核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叫负离子。 3.摩擦起电的实质: 不是创造了电荷, 而是电子在物体之 间的转移。 (以验电器和带电体的接触为例) 返回 二.中和现象: 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物体相互接触,正负电荷完全抵消,对外不显电性 ,这种现象叫做中和。 电流 三、电流的形成: 实验: 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B,先使验 电器A带负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 A、B连接起来,可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角度变小, B的金属箔张开,最后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角度相同,说明金属棒连接两验电器时,电子发生了定向移动 返回 1.电流的形成: 电荷(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 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所以,电流的方向与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相反。 问题:上面实验中出现的电流是短时间的,如何能 得到长时间的、持续的电流呢? 电流 三、电流的形成: 返回 3.电源: ①.定义: 能够提供持续电流的 装置叫电源; ②.干电池构造:干电池的碳棒是电源正极,锌筒 做的外壳是负极,碳棒与锌筒之间有化学药物。 ③.功能: 干电池的正极能不断地聚集正电荷, 负极能不断地聚集负电荷。 ④.电流方向: 在干电池的外部,电流方向从电源的正极, 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电源的种类 1.化学电池: ①.种类: 干电池(大号、5号、7号)、氧化银电池、 充电电池(蓄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 ②.能量: 干电池供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蓄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2.发电机: 发电机供电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各种各样的电池 蓄电池 小结: 1.物体的带电和摩擦起电: 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质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简称物体带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规定: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正电;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负电。 3.电荷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验电器的构造及其作用: 有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等。 5.中和现象: 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物体相互接触,正负电荷抵消, 对外不显电性 ,这种现象叫做中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