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微生物学基础(定)概述.ppt

  1. 1、本文档共20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微生物学基础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特点 微生物的培养和生长 微生物的生态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1、细菌 1、细菌(bacteria)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 1.1形态和染色: 7、 微生物的遗传 变异与育种 7、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 DNA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证明:1944年以后,先后有利用微生物为实验对象进行的三个著名实验的论证(肺炎链球菌的转化试验、噬菌体感染试验、病毒的拆开与重建试验),才使人们普遍接受核酸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一、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的三个经典实验 F.Griffith, 研究对象: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肺炎链球菌) S型菌株:有荚膜,菌落表面光滑,有致病性; R型菌株:无荚膜,菌落表面粗糙,无致病性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一、基因突变 是变异的一类,泛指细胞内(或病毒粒类)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可自发或诱导产生。 野生型(wild type):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突变前的原始菌株 突变体(mutant):野生型经突变后形成的带有新性状的菌株 (一)基因突变的类型 营养缺陷型——因突变而丧失产生某种生物合成酶的能力,因而不能再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称为营养缺陷型。 抗性突变型——因突变而产生了对某种化学药物或致死物理因子的抗性变异类型。 条件致死突变型——某菌株或病毒经基因突变后,在某种条件下正常的生长繁殖并呈现其固有的变现型,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却无法正常生长繁殖。 Ts突变株即温度敏感株:是一类典型的条件致死突变型。 例如大肠杆菌的某些菌株在37℃以下正常生长,却 不能42 ℃以下正常生长 形态突变型—基因突变后引起的个体或菌落形态发生变异。 抗原突变型——基因突变后引起细胞抗原结构发生变异。 产量突变型——基因突变后引起代谢产物产量上明显有别于原始菌株的突变株。 (一)自发突变及育种 主要是通过实践经验选择生产中发生自发突变的菌株或不断转接微生物菌株以期获得其自发突变菌株。 特点:费时、费力,工作被动,守株待兔式的 例:卡介苗的筛选,连续接种230代 (一)经典转化实验(transformation) 按是否比较容易、迅速地分离到发生突变的细胞来分: 选择性突变株(selective mutant):凡是能用选择性培养基(或其他选择性培养条件)快速选择出来的突变株称为选择性突变株。 非选择性突变株(non-selective mutant):无选择标记(如产量突变型、抗原突变型、形态突变型),能鉴别这种突变体的惟一方法是检查大量菌落并找出差异。 选择性突变株 非选择性突变 3.稳定期 (Stationary phase) 由于营养物质消耗及比例失调,代谢产物积累和pH等环境变化,逐步不适宜于细菌生长,导致生长速率降低直至零(即细菌分裂增加的数量等于细菌死亡数量),结束对数生长期,进入稳定生长期,变菌体生长期为代谢产物合成期。 原因: 特点: ①微生物的生长处于动态平衡,培养物 中的细胞数目达到最高值。 ②开始积累内含物,产芽孢的细菌开始产芽孢。 ③此时期的微生物开始合成次生代谢产物。对于发酵生产来说,一般在稳定期的后期产物积累达到高峰,是最佳的收获时期。 4.衰亡期 细菌衰老并出现自溶,产生或释放出一些产物,如氨基酸、转化酶、外肽酶或抗生素等。细胞呈现多种形态,有时产生畸形,细胞大小悬殊。 死亡出生,分解代谢合成代谢 现象: 特点: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影响因素: 氧 温 度 PH 值 (一) 温 度 根据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不同,可以将微生物分为嗜冷、兼性嗜冷、嗜温、嗜热和超嗜热等五种不同的类型。它们都有各自的最低、最适和最高生长温度范围。 微生物类型 生长温度/℃ 最低 最适 最高 嗜冷微生物 0以下 15 20 兼性嗜冷微生物 0 20-30 35; 嗜温微生物 15-20 20-45

文档评论(0)

a33666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