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万人大迁离背景调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庐山万人大迁离背景调查

庐山万人大迁离背景调查 这是一个终年云雾缭绕的百年老镇,江西庐山牯岭。 1886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发现了原名牯牛岭的它,在赋予新名牯岭(英文cooling)的同时,还将此缔造成一个上流社会的避暑胜地;1980年,一部改革开放后最早的言情片《庐山恋》为它带来了大量游客,至今络绎不绝。 在这个小镇上,四处留影的观光客、拎着小菜悠闲地在街道上行走的原住民比比皆是。那在庐山上飘荡了几千万年的云雾,一视同仁地包裹着他们。 这样的生活节奏,也许一年以后会被改变。根据庐山管理局的计划,为了促进庐山旅游转型升级,从明年开始,庐山上的上万名居民将被逐步迁离,迁往山下的庐山新城。 百年老镇的万人迁徙,会带给庐山什么样的影响,只有时间能回答。 故土难舍 搬迁的消息早在四年前就已传出。之后的每一年,庐山人都会听到一些新的进展。最新的消息是,5个月后,在九江威家镇芳兰村为牯岭镇居民下迁所建的“庐山新城”第一期将交房。明年,第一批1000多户庐山居民将入住。 从2008年开始,在庐山三叠泉附近做小买卖的黄小文夫妇,每年都会被召集参加1-2次下迁动员会。“其实也没说实际的,都是下迁后的生活。”黄小文说,根据规划,景区内的居民会成为最早一批搬迁者。开会只是了解大家的要求,然后动员大家在下迁到来时主动一些。黄小文说,会议召开者唯一告诉他们的内容是,他们这些景区商铺租赁还没到期的商户,搬迁后可继续在景区内开店,但必须乘坐景区的环保车上山。 当问到黄小文是否会搬迁时,他停顿了一下:“应该会搬吧,虽然挺舍不得的。”而这几乎是所有牯岭人的感觉。 在牯岭人眼里,庐山并没有那么十全十美—气候过于潮湿,除了夏天外的其他季节并非那么令人愉快;区域特殊,导致庐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实现房改福利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人口拥挤在只有2平方公里的小镇里,很多家庭的居住面积不足40平方米…… 然而,真的要走,牯岭人还是舍不得。尽管据说山下的新房会实现他们的房改福利,但原住民们对庐山仍有一股挥之不去的眷恋。 庐山赋予了牯岭人特殊的气质。他们见惯文人骚客在这里吟诗作对;100多年前就开始跟洋人打交道;经历过国共和谈和“夏都”时代;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来疗养的共产党高干。老一辈的庐山人会讲英语、弹钢琴甚至做西餐;新一辈的年轻人,讲起话来也文绉绉的。 “怎么舍得搬啊,从小在这里长大,有感情啊!再说夏天多舒服。”在牯岭镇上开了一家小店的彭老板大声数着庐山夏天的种种妙处,虽然就在不久前他还在抱怨这个季节阴雨绵绵,让他在睡前不得不喝一杯高浓度白酒,以防患上关节炎。 超负荷的景区 为山岭骄傲的同时,庐山人面临着无法回避的问题,景区的山水正越来越不堪重负。 《庐山恋》热映后,牯岭镇的人口开始了急剧增长。1980年只有6000多名常住居民的庐山,如今已成为拥有1.3万名常住居民和5000名流动人口的大镇,也是中国诸多名山中常住居民和流动人口最多的景区。 “你看那些很丑的房子,就是那个时候建起来的。”在庐山生活了67年的李明(化名)指着西谷一片杂乱的建筑说。1980年后,为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住房问题,庐山上盖起了不少房子,一些商人则看中这里的旅游风水,搭起了别墅,整个西谷因此变得杂乱无章。以别墅特色闻名的东谷也好不到哪里去,大量如今看来是优质旅游资源的600多栋别墅,被普通居民和机关占据。 与此同时,每年150万名游客除给庐山带来几十亿元的经济效益外,还有每年1.8万吨的生活垃圾和200万吨废水,以及旺季每天2000多辆旅游车在景区制造的大量尾气。 庐山环保局透露说,2000年左右庐山污染最严重时,花径旁边的如琴湖因牯岭镇上排污出现了富氧化,整个湖面一片稠绿;冬天时,居民烧煤导致了庐山上空烟雾弥漫,二氧化硫和烟尘严重超标,年排放有害物质超过550吨。 为了解决景区问题,2002年,庐山管理局委托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金笠铭主持编写《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6-2025)》。在考察包括牯岭正街在内的庐山西谷地区时,金笠铭记录道:“西谷地区市政设施滞后,特别是污水排放,所有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自然山体,造成了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建筑缺乏统一规划,建设杂乱无章,许多新建的大体量建筑破坏了原有的环境尺度,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破坏严重。” 在结合专家组的意见之后,金笠铭在规划中建议将庐山分为4个区域—无居民区、居民衰减区、居民控制区和居民聚居区,进行“大生态观下的整体保护”。 在这一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将庐山居民搬迁下山的想法。 五次规划 其实,早在金笠铭之前,庐山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已经历了4次规划。第一次的规划者是牯岭镇缔造者李德立。规划原则是“规划尽量结合地段环境”,即依照长冲山地的自然走向,将山地规划成长方形和不规则

文档评论(0)

cbf9679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