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酵法生产味精的生产工艺 一、产品的认识 1.分子结构 L-谷氨酸单钠的一水化合物,俗称味精 2 产品性质 物理性质: 白色柱状或粉末状结晶 纯晶的分子量为147.13 密度 1.538g/ml 化学性质: 高温下,易变为焦谷氨酸钠 碱性或强酸性溶液中,沉淀或难于溶解 生物性质: 作为脑组织的能源降低血液中氨中毒 3 产品的功能:具有提鲜、滋补、开胃、助消化的能力以及治疗慢性肝炎、 肝昏迷、神经衰弱、癫痫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4 产品的用途: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食品调味剂,食品生产中的添加剂,治疗一些疾病中的辅助药剂 5 产品的标准:见下表 二、追根求源 (1)产品的诞生及发展:第一阶段:1866年德国人H·Ritthasen(里德豪森)博士从面筋中分离到氨基酸,他们称谷氨酸,根据原料定名为麸酸或谷氨酸(因为面筋是从小麦里提取出来的)。1908年日本东京大学池田菊苗试验,从海带中分离到L—谷氨酸结晶体,这个结晶体和从蛋白质水解得到的L—谷氨酸是同样的物质,而且都是有鲜味的。 第二阶段:以面筋或大豆粕为原料通过用酸水解的方法生产味精,在1965年以前是用这种方法生产的。这个方法消耗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对设备要求高,需耐酸设备。 第三阶段:随着科学的进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味精生产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自1965年以后我国味精厂都采用以粮食为原料(玉米淀粉、大米、小麦淀粉、甘薯淀粉)通过微生物发酵、提取、精制而得到符合国家标准的谷氨酸钠,为市场上增加了一种安全又富有营养的调味品,用了它以后使菜肴更加鲜美可口。 三、生产技术---生化法生产味精技术 1、原料及要求 2、生产原理 3、工艺流程 4、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参数 5、主要生产设备 6、生产的关键过程与关键技术 7、该技术的优、缺点 8、该技术的改进之处 1、原料及要求 1 原料及要求 谷氨酸发酵以淀粉为主要原料。 淀粉:来自大米等 大米进行浸泡磨浆,再调成15Bx,调pH6.0,加细菌a-淀粉酶进行液化,85 ℃30min,加糖化酶60 ℃糖化24h,过滤后可供配制培养基。 以及氮源料:尿素或氨水 列表说明 原料要求及补充 a.大米 b.盐酸 c.纯碱 d.尿素 2、生产原理 3、工艺流程图 4、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工艺参数 1.大米为原料生产味精工艺概述 大米为原料生产味精全过程可划分为四个工艺阶段:(1)原料的预处理及淀粉水解糖的制备;(2)菌种的活化及种子液的制备;(3)发酵;(4)谷氨酸制取味精及成品加工。 2.原料预处理及淀粉水解糖制备 2.1 原料的预处理 此工艺操作的目的在于初步破坏原料结构,以便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同时去除固体杂质,防止机器磨损。 2.2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双酶法制糖工艺,首先淀粉先要经过液化阶段,然后在与β-淀粉酶作用进入糖化阶段。首先利用α-淀粉酶将淀粉浆液化,降低淀粉粘度并将其水解成糊精和低聚糖,因为淀粉中蛋白质的含量低于原来的玉米,所以经过液化的混合液可直接加入糖化酶进入糖化阶段。一定温度下液化后的糊精及低聚糖在糖化罐内进一步水解为葡萄糖。淀粉浆液化后,通过冷却器降温至60℃进入糖化罐,加入糖化酶进行糖化。糖化温度控制在60℃左右,pH值4.5,糖化时间18~32h。糖化结束后,将糖化罐加热至80~85℃,灭酶30min。过滤得葡萄糖液,经过压滤机后进行油水分离(一冷分离,二冷分离),再经过滤后连续消毒后进入发酵罐 3.菌种的活化及种子液的制备 从试管斜面出发,经活化培养,摇瓶培养,扩大至一级乃至二级种子罐培养,最终向发酵罐提供足够数量的健壮的生产种子。 3.1菌种选择 玉米为原料发酵生产味精常用菌株有 谷氨酸棒杆菌 黄色短杆菌 乳糖发酵短杆菌 嗜氨小杆菌 硫殖短杆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