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地理条件 第三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其次,在同一个历史阶段内,城市的兴衰也受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兴衰的制约。 以徘徊了2 000 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为例,大凡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朝代,城市都得到很大发展。但在朝代更迭,政治上动荡、分裂,战乱频仍的时代,城市发展也处于低潮,即使有发展也是局部的,甚至连昔日都邑也衰为废墟。 在这一前提下,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城市,城市的分布和发展的状况也有差异,地理条件在这种差异的塑造中起了很大作用。 2、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P57 粮食剩余,农业劳动力剩余。 3、城市起源地 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两河流域。 就整个社会而言,农业生产力创造农产品的能力,除第一产业从业者自己及其家属所需份额之外,剩余的粮食生产能力就是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所以,只有农业发达,城市的兴起和成长在经济上才成为可能。 当然,就一国或一个地区而言,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并不一定构成城市化的前提。例如,历史上的英国在实现城市化的进程中,是依靠其军事、政治力量及近代交通从国外得到自己所需的农产品的。当代主要通过贸易方法获得,如日本通过国际劳动分工,长期依赖进口粮食实现了它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但这并不意味城市化的前提条件是贸易而不是农业。因为整个世界第一产业生产力是否有余力,乃是决定全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前提条件。 城市在农业发达地区兴起,是因为剩余粮食刺激人口劳动结构发生分化,社会中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为农业提供了新工具、新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又可以提供更多的剩余粮食和剩余劳动人口进城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这个往复过程不断叠加上升,城市化也就随之得到发展。 第二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地理条件 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地理位置则在区域背景基础上,对单个城市发挥影响。 一、城市宏观分布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二、城市宏观分布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三、城市分布与地理位置 一、城市宏观分布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世界上不少城市分布现象明显反映出自然条件的影响。 (一)经、纬度与城市分布 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主要分布区明显集中在气温适中的中纬度地带。 在中低纬度地带又明显集中于降水量400mm以上的半湿润、湿润地区。 世界100 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平均纬度在20世纪20 年代初是44°30′,在50 年代初是36°20′,70 年代初是34°50′,具有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 在低纬度的大城市有两种主要区位类型: 一种是坐落在海拔较高的气候凉爽的高原或山间盆地,例如距离赤道最近的首都城市基多;另一种类型则分布在低纬度地带能接受海洋调节的滨海低地,如新加坡; 少数低纬度大城市则两种条件兼而有之。 在高纬度的城市分布也有一些特殊的条件: 分布在气候上能得到暖流影响的地区。如北纬60°附近的奥斯陆(59°55′)、斯德哥尔摩(59°20′)、赫尔辛基(60°10′)、圣彼得堡(列宁格勒,59°58′)以及更靠北的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64°09′)和世界纬度最高的50 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及不冻港摩尔曼斯克(68°58′),都有受惠于大西洋暖流的特殊条件。 (二)气候区与城市分布 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少,湿润半湿润地区城市多。 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中国近60个50 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只有包头、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4 个城市是在年降水不足400 mm的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美国1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绝大多数分布在30~50 英寸降水量的较湿润地区。有趣的是,从20世纪50 年代以来,美国城市人口出现持续几十年的从北方“雪带”到南方“阳光带”迁移的趋势。人口增长最高的前10 个50 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全部在南部州,除了佛罗里达州等温暖的滨海著名风景城市外,大多数却是分布在年雨量不足20 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