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疗法辅导课程7.ppt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神分析疗法辅导课程7

辅导课程七 所谓动力学,简单地说是“力”(Force)或“能量”(Energy)的相互作用概念,就是把人的精神生活还原为“冲动力和阻力”之间的正反相互作用。性本能的来源也是这种能量,弗洛伊德将其称为力比多。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以此类推,人的精神生活也必定有某种能量在起作用。弗洛伊德设想在精神生活中有某种能量在活动,神经的或者精神的能量存在于两种形式当中:一种是自由活动的,另一种是受约束的。 二 人格的动力机制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格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能量系统,而人格的动力状态就是由精神能量在整个人格三大系统——本我、自我和超我——中的不同分布和转移所决定的,一个人的本质和行为显然取决于他所具有的动力状态。 所罗门(1987)则用液压模式解释能量在人格系统中的流动和分布,认为精神装置作为能量得以像液体一样流进流出的系列管道或通路。液压模式是一种较好的比喻,它至少可以解释能量在精神装置或人格系统中为什么会流动、分布和转移。 从精神能量的分布和配置来看,“本我”的能量是用来使人的本能得到满足。本我的动力表达了个体有机体生命的起初目的,那就是满足它的先天需要。而本能的满足是通过“反射活动”和“愿望满足”两种方式实现的。二者的目的都是通过消耗本能的能量来解除需要状态,从而使人回复到平静。 弗洛伊德把能量消耗的方式称为能量的“对象贯注”(Object-Cathexis),如投入能量以形成某个事物的意象,或者消耗能量以做出满足本能的动作。本我的全部能量都消耗在这种对象贯注上。 但本我投入在对象贯注上的能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能轻易地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这被弗洛伊德称为“移置”(Displace)。 “自我”没有自己的能量。因为它是从本我的表层中分化、发展而来的,只有当本我的能量改道注入构成自我的潜在的心理过程时,自我才真正存在。原来属于本我的能量便转移到了自我之中,这就叫“自我能量贯注”(Ego-Cathexes)。这种能量的重新分配是人格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它为这一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自我的能量还用来整合人格的三大系统。整合的目的是建立人的内心和谐以保证人能够与外界进行顺利的交往。当自我恰如其分地发挥其整合作用时,本我、自我和超我融合为一个统一的组织良好的整体。在本我中,能量是流动不居的,而与此相反,自我的能量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约束性。 “超我”是儿童仿效父母的认同作用形成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良心”起抑制作用,即阻止本能的能量直接在冲动行为和愿望满足中释放出来或间接地在自我机制中释放出来,良心与本我和自我相对立,竭力阻止行使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精神能量在人格系统中的分布和转移遵循着恒定原则,即是说,人格可以获得的能量是一定的,不多也不少。如果自我得到了能量,那么本我或超我——或二者同时——就得失去能量。 弗洛伊德把能量贯注和反能量贯注之间的对抗,叫作“内部冲突”成“内心冲突”。内心冲突存在于整个人格中,冲突的结果对人格的发展有决定性意义。内心冲突不同于人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外部冲突。它可分为两大类:本我—自我冲突和自我—超我冲突。不存在本我—超我冲突,因为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对抗总免不了要卷入自我。 * *

文档评论(0)

80219p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