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植物保护4班 1307101112 欧辉钰 我国稻区水稻钻蛀性螟虫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褐边螟、台湾稻螟均属鳞翅目。 稻蛀螟皆以幼虫蛀入稻株茎秆中取食组织,致使苗期、分蘖期呈现枯心苗、孕穗期成为死穗苞,抽穗期出现白穗,黄熟期成为虫伤株。 二化螟、大螟还可在叶鞘内蛀食,形成枯鞘。 为害症状 分布 二化螟 国外分布东南亚和印度、埃及等;我国分布北达黑龙江克山县,南至海南岛,东起台湾,西至云南南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疆的主要稻区。 食性 二化螟食性较杂,主要寄主有水稻、茭白、甘蔗、高粱、玉米、小麦、粟、蚕豆、油菜等。 三化螟是专食性昆虫,在我国广大稻区,水稻是其唯一食料,仅个别地区曾报道它可取食野生稻并可在其上越冬。 三化螟生活史与习性 三化螟分布 长江流域发生带 该带以单季稻为主,部分地区双季稻和籼、粳稻并存,二化螟和三化螟混合发生。三化螟以3代为主。 三化螟分布 南岭发生带(广西、广东、湘南、赣南等地) 该带以双季稻为主。三化螟为优势种群,一年发生4-5代。 云贵高原发生带 三化螟一年发生3-6代 海南热带发生区 以海南岛为代表,属热带气候,水稻一年种植2-3季,三化螟一年发生6-7代 习性特征 以老熟幼虫在稻桩内越冬,春季气温达16℃时,化蛹羽化飞往稻田产卵。 越冬前体内含水量降低,脂肪量增加,体液变绿。随着气温的降低而向茎下钻行,蛀入土表稍下的茎节内,或吐丝附着在地下茎的内壁上,做丝隔保护自己,在其内越冬,丝隔可多至7、8层。越冬过程中体内脂肪量减少、含水量上升。极少数未及茎基而被收割留在稻草中的幼虫次年2月前都会干死。 危险生育期 螟蛾夜晚活动,趋光性强,特别在闷热无月光的黑夜会大 量扑灯,产卵具有趋嫩绿习性,水稻处于分蘖期或孕穗期, 或施氮肥多,长相嫩绿的稻田,卵块密度高。刚孵出的幼虫 称蚁螟,从孵化到钻入稻茎内需30~50分钟。蚁螟蛀入稻茎 的难易及存活率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的关系:水稻分蘖期, 稻株柔嫩,蚁螟很易从近水面的茎基部蛀入,还有,孕穗期 稻穗外只有1层叶鞘;孕穗末期,当剑叶叶鞘裂开,露出稻 穗时,蚁螟极易侵入,其他生育期蚁螟蛀入率很低。因此, 分蘖期和孕穗至破口露穗期这两个生育期,是水稻受螟害的 “危险生育期”。 转株为害 幼虫有转株为害习性,一生转株1-3次,以3龄转株最盛,每次侵入一株新稻株必定造成“断环”。(注:断环指幼虫在在叶和茎节部位作“环状切断”咬断大部分维管束。) 转株多在蜕皮后不久,以夜间转株多,方式有多种,以负叶囊的最普通。 气候对三化螟发生的影响 气候因素对越冬有效虫源基数的影响最为显著。春季越冬螟虫临近化蛹至羽化时期,我们常称为“生理转换期”。在这个时期,幼虫体内代谢作用旺盛,脂肪大量消耗,呼吸耗氧量大增,这与气温的突然升降有很大的关系,极易引起幼虫和蛹的死亡。 在年中各世代发生过程中,台风雨和洪水对螟虫的发生数量的影响较大。夏秋间台风暴雨后,稻田受浸,稻株内的幼虫和蛹会大量死亡。 气候对卵的孵化和蚁螟的侵入率也有影响,温暖多湿,有利于蚁螟孵化和侵入稻株,持续42℃高温或17℃以下低温超过3小时卵不能孵化,相对湿度在60%以下亦不能孵化。气温超过40℃,蚁螟侵入率低,侵入后气温和水温高,枯心苗内的幼虫易死亡。 二化螟生活史与习性 二化螟在我国各地每年发生代数因地理纬度与海拔高度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越高,年有效积温越少,二化螟年发生代数则越少。 二化螟在我国一年发生1-5代,由北往南递增,北纬44°以北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年发生一代,浙江地区3-4代,海南岛5代。在地势复杂的云贵高原地区,因受海拔高度和温度的影响,发生2-4代。 水稻栽培制度也能影响二化螟的发生代数。 二化螟以4-6龄幼虫在稻桩、稻草、茭白、野茭白、三菱草及杂草中越冬。越冬幼虫力强。越冬幼虫体外无茧,稻茎上无丝隔,活动力强,环境不适即可迁移。到春季在稻桩中越冬的未成熟幼虫(4-5龄),还会爬出转移蛀入麦类、蚕豆、油菜的茎秆内为害,并在茎秆内化蛹成蛾。 化蛹起点温度比三化螟低,春季气温达到11℃,越冬幼虫开始化蛹。 成虫 习性和飞行力与三化螟相似,白天潜伏于稻丛基部及杂草中,夜间活动趋光性强。雌蛾喜在叶色浓绿及高大粗壮的稻株上产卵,故杂交水稻受害程度重于常规品种。 幼虫 蚁螟孵出后,一般沿稻叶向下爬行或吐丝下垂,从叶鞘缝隙侵入,或在叶鞘外面选择一定部位蛀孔侵入。二化螟侵蛀水稻能力比三化螟强,圆杆期侵入率也较高,抽穗成熟期也能够侵蛀为害。 它以幼虫蛀茎危害,侵害水稻时,初孵幼虫首先群集在水稻叶鞘内取食,破坏叶片的输导组织,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