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明代文学三).docxVIP

2016年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明代文学三).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年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明代文学三)

最全汇总 HYPERLINK /html/jszp/kstk/zt/ 辽宁教师招聘历年真题 辽宁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 HYPERLINK /html/jszp/kszx/ggxx/ 辽宁教师考试资讯 2016年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明代文学三) 2016年辽宁教招大部分考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知识,具体考试内容需要看考试公告,查看最新 HYPERLINK /html/jszp/kszx/ggxx/ 辽宁教师招聘考试资讯。辽宁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 HYPERLINK /html/jszp/zlfd/ 辽宁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明代散文】 宋 濂:明“开国文臣之首”,道统文学观念的代表者,认为“道”是“文”的主宰和灵魂,同时也认为“道”与“文”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水乳交融,相互始终的,强调文章要以宣扬儒家道统为根本任务,又???须有一定文采为之服务。 1、宋濂的散文成就 (1)他的散文创作与文学观念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受文学观念影响,他的散文中有很多体现道统观念,美化明初政权、表彰贞妇烈女和忠臣义士的作品;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由元入明的文人,他既亲眼看到元末战乱中惨乱的社会现实,同时又受到元末文人风气的熏陶,所以散文中也有很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文人个性的作品。 (2)他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深得《史记》笔法,寓褒贬于自然叙述之中,生动形象,传神写照。 (3)他的写景散文往往文笔简洁清秀。 (4)议论性散文从容不迫,在活泼变化之中渗透着雍容华贵的气概,时人将取推为“当今文章第一”。 2、唐宋派及其文学主张 “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传统。 王慎中和唐顺之是地道的宗宋派,推崇宋代理学;茅坤主张唐宋并重;归有光重“情”,他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学,而是传统的儒教,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散文笔墨简洁淡雅、感情真挚、通俗畅达。 小品散文:“小品”一词为佛教用语。佛教称大部佛经的简略译本为“小品”,明代后期开始用来指一般文章。明人提出这一概念,主要是为了区别于以往那些关乎国家政典、理学精义的“高文大册”,而提倡一种灵活便利、抒发真情的新体散文,适应了当时人们抒张个性、追求自由的社会心理和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以袁宏道和张岱的小品散文成就最高。 3、袁宏道小品散文:公安派常用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来体现自己的文学主张,独抒性灵,随意书写,清新洁净,其中以袁宏道最为突出;袁宏道游记继承柳宗元的特点,写景中含有讽喻,写景中融入感受,情景交融;传记散文则寄托了他对个性抒张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小品散文显示出公安派理论运用于创作领域的成功。 4、张岱小品散文:题材广阔,反映了明末社会各方面生活。他的小品散文能将公安三袁清新洒脱之笔法和竟陵钟、谭幽深冷峭之意境融为一炉,又能避免双方的流弊,以深厚救浅薄,以严谨救率易,以明快救僻涩,兼诸家之美,堪称晚明小品散文之集大成者。(佳篇: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 【 《三国演义》】 1、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1)《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2)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 细心穿插,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于史无证,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 本末倒置,改变史实:将史书中个别事件加以改动而成为新的情节因素,如关羽“单刀赴会”,三国志记载双方单刀俱会,刘备让步,吴书记载鲁肃冒险赴会,小说反其意而用之,采用关汉卿单刀赴会的情节,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羽的勇武凛然气概。 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 妙笔生花,善于铺叙:将史书中有关情了的简略记载渲染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aojun00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