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上海交大医学院课程中心3.0
1986年6月23日,王明成的母亲夏素文因肝硬化晚期腹胀伴严重腹水,被送往汉中市传染病医院。 看到母亲痛不欲生的惨状,王明成和妹妹要求主治医生蒲连升对其母亲实行安乐死,并在处方上签名。 这是中国第一例安乐死案件 安乐死开始走近我们的生活,并引起极大的社会关注。 安乐死的概念 安乐死出自希腊语euthanasia 为好死之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无痛苦死亡,安然去世;二是指患不治之症,非常痛苦,帮助其实现愿望的一种临终处置。 狭义的安乐死局限于患不治之症,死亡已经开始的病人。 广义的安乐死包括一切因为“健康”原因给予致死、任其死亡和自杀。 安乐死是一种死亡过程中的良好状态和达到此状态的方法,不能理解为死亡原因。 1936年英国成立有许多社会名流参加的自愿安乐死协会,并几度提议立法,但未获通过。 1974年澳大利亚和南非成立安乐死协会。 1976年以后,丹麦、瑞典、意大利、法国等国相继成立安乐死协会。 20世纪初,德国越来越多的精英人士接受了“人天生不平等”和“优生学”的理念。 1920年,有人提议用极端方式解决住院残疾人的问题。 还有人兜售“毁灭不具生存价值生命”的思想鼓吹“一条生命是否值得活,不仅取决于该生命对个人的价值,而且还取决于该生命对社会的价值。” 1938年一位德国的父亲写信请求希特勒,允许杀死他畸形的儿子。希特勒为此授权制定一个儿童安乐死计划。 1939年希特勒启动屠杀成年残疾人计划,后又扩大到精神不正常的成年人,最终演变成对犹太人、斯拉夫民族的大屠杀。安乐死声名狼藉。 1.被动安乐死 在病人弥留之际,医生停止治疗,让病人安然死去。也叫消极安乐死。 2.主动安乐死 指病人或家属鉴于病情已无指望,采用药物或其他手段主动结束生命的处置。也叫积极安乐死。又可分三种: (1)自愿的,自己执行 (2)自愿的,他人执行 (3)非自愿的,他人执行 安乐死的立法 1.安乐死的决定权 原则上只有本人有权决定,如本人已经无法决定时,必须通过法律程序。 国外通行预嘱方式,即本人在清醒时预先立下自愿安乐死的书面决定。 安乐死的立法 荷兰于93年通过安乐死法令。其要点是: 病人确实患绝症 安乐死决定出自病人的完全自愿 在实施安乐死之前,医生必需将病情详细告诉病人 病人提出安乐死请求后,医生至少征求一个同事的意见 医生要向法院写一份报告 1989年,卫生部在研究七届人大代表建议安乐死立法的提案后答复:“安乐死”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死亡类型,它既是一个复杂的医学、法学问题,又是一个极为敏感的社会、伦理问题,因此制定“安乐死”法规目前条件尚不成熟。 1994年八届人大二次会议和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都有代表联名提案,建议就“安乐死”立法。 1996年,上海市人代会上24名代表提出“建议制定上海市实施‘安乐死’法规”的议案。 立法的几点建议 安乐死的对象只能是那些身患不治之症,临近死亡的病人。所谓不治之症,是指现代医学无法挽救的疾病。 实施安乐死的时间不能与因病而亡的时间相距太久,一般应以几周为限,至多不超过几个月。 医院还应成立一个道德委员会来对病人作出“不治之症”和“临近死亡”的诊断,以便把错误降到最低限度。 立法的几点建议 病人的肉体痛苦必须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至于达到何种程度才能实施安乐死,应由主治医生提出意见,交医院道德委员会作出决定。 安乐死必须具有患者本人神志清醒时的真诚嘱托和承诺。第三者的嘱托和承诺,包括病人家属和监护人的请求,都不能作为实施安乐死的依据。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缺乏控制行为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他们也不能实施安乐死。 韩艳平 1137609707 2014.4.8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 13级临床医学八年制(4+4) 韩艳平 学号:1137609707 2014年4月8日 一 临终关怀伦理 二 死亡伦理 三 放弃治疗与安乐死 一 临终关怀伦理 一 临终关怀伦理 临终关怀(hospice care) 又称善终服务、安宁照顾、终末护理、安息护理等。临终关怀是指由社会各层次(护士、医生、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政府和慈善团体人士等)组成的团队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一种全面的支持和照料。其目的在于使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得以提高,能够无痛苦、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并使家属的身心得到维护和增强。 一 临终关怀伦理 临终关怀的历史 现代的临终关怀倡导者和奠基人桑德斯博士于1967年在英国伦敦东南的希登汉创立了圣克里斯托弗临终关怀机构,被誉为“点燃了世界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开创了现代临终关怀之先河。 20世纪70年代中期,现代的临终关怀医院在世界各国相继建立。 1988年7月,我国天津医学院(现天津医科大学)在美籍华人黄天中博士的资助下,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 一 临终关怀伦理 (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