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飞行器设计-第11讲课题.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1讲 航天器再入与返回 11.2 返回过程 11.3.1 弹道式再入航天器(L/D=0~0.5) 11.3.1 弹道式再入航天器(L/D=0~0.5) 一次再入式轨道是航天器再入大气层后,在飞行过程中轨道呈单调下降,不再跃出大气层。从近地轨道返回地面均采用这种轨道。 跳跃式轨道又称起伏式或回弹式再入轨道。 航天器在进入大气层一段时间后,调整升力使航天器上行飞出大气层;然后再二次进入。可多次进出大气层,以增加航程、增加调整落点的范围,同时减少再入制动过载。 美国Apollo飞船和前苏联“探测器-6”采用。 升力体性能介于弹道式再入航天器和有翼航天器之间,吸收了两者的长处。 气动载荷较低,制动过载不大(2g),结构重量中等,要在大气内机动飞行数百公里,可水平着陆,可多次重复使用。 如美国X-33(“冒险星” 1/2缩聚的原型机)单级入轨火箭验证机。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著名的“臭鼬工程队”于1996年开始研制,长 20.29 米,高 5.88 米,翼展 22.06 米。因存在诸多难以突破的技术难关(如线性气塞式发动机),NASA 于2001年3月取消了已经耗资了 13 亿美元的 X-33 项目。 11.4 脱离运行轨道 (返回轨道) 航天器完成预定航天任务后,需及时、迅速地返回地球,并在规定场区安全着陆。 航天器纵轴与当地水平面间角度φ称制动角;航天器再入速度与当地水平面间的夹角θ称再入角。 再入角越大,航天器飞过的总距离越短,返回地面时间也越少。航天器必须有足够大的制动力,若再入角太大,航天器在稠密大气层中飞行时间过长,空气阻力很大、制动过载可能超过允许值及可能导致气动加热严重而使航天器烧毁。 如再入角太小,地球引力不足以将航天器拉入大气层,将沿椭圆轨道运行,甚至永远在宇宙空间漂流,成为一颗人造行星。 正常情况下,载人飞船允许的最大制动过载值不能超过航天员身体所能承受的程度(10g),再入角为2o左右,对应航程约4000km;不载人的卫星,再入角可达5o左右,最大制动过载达15g,航程缩短为2000~3000km。 因此,要选择合理的再入角,使航天器进入“再入走廊”。 11.5 气动加热和防热措施 防热方法: 防热方法: 防热方法: 11.6 着陆 航天器下降到15km左右的高度,速度已减小到亚音速。为保证安全着陆,仍需采取进一步的减速措施。 弹道式再入航天器常采用降落伞,降落伞具有包装体积小、重量轻、展开后阻力面大、可靠性高的优点。现已有可操纵的降落伞。 降落伞着陆系统在15km以下高度工作,一般为两级减速:先在9km左右打开引导伞和减速伞,将航天器减速至80m/s左右;然后在7km左右高度开主伞,减速至最终要求。 * * 航天器 再入 与返回 航天器分进入式(返回型)和非进入式(非返回型)两大类。 航天器从大气层外的飞行轨道进入地球的稠密大气层,称“进入”或“再入”。 航天器脱离空间轨道进入大气层并在地面安全着陆的过程,称航天器的返回。 航天器设计中有意识地将返回物品和设备集中安装在“再入舱”内,其余的物品配置在“设备舱”、“轨道舱”等内。 11.1 返回技术 返回技术是一项重要技术,目前只有少数国家掌握。 20世纪40年代末,美、苏实现地球物理火箭和高空生物火箭箭头的回收。 50年代末,美国发展照相侦察卫星,经12次连续失败,于1960.8首次从海上回收“发现者13”回收舱。 60年代,掌握航天器从绕地轨道和从月球轨道弹道式返回地面技术。 70年代,在金星和火星软着陆。“大鸟”侦察卫星的胶卷舱分期返回。我国返回式卫星。 80年代,航天飞机,实现了升力式返回技术。 返回过程是一减速过程,从轨道上的高速减速到接地时的安全着陆速度。 理论上,实现返回有两种方法:利用制动火箭 和 利用空气阻力。 单纯利用火箭动力,会增加运载火箭的有效载荷,增加起飞质量;不经济,不现实。 利用稠密大气(几十km)对航天器的空气阻力,使航天器减速;经济,可行。需一能量不大的制动火箭。 返回的四个阶段: (1) 离轨段(制动飞行段) 制动火箭作用,脱离原运行轨道,转入一条能进入大气层的过渡轨道。 (2) 大气层外自由下降段 制动火箭熄火,航天器在重力作用下沿过渡轨道自由下降。在100km左右进入稠密大气层(AB段)。 (3) 再入

文档评论(0)

花仙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