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strata中文培训研讨
2005-3 STRATA 培训 STRATA 地震反演培训 STRATA 课程大纲 地震反演基础 几种不同反演方法 反演中的一般正演模型 反演中“多解性”问题 带限 (递归) 反演 基于模型的反演 稀疏脉冲反演 稀疏脉冲反演 假定实际反射可以认为是由一系列大脉冲里夹杂有小脉冲背景. 稀疏脉冲反演 每次建立一个脉冲反射序列, 通过增加脉冲直到地震道被足够准确地反演完成。 阻抗块的振幅值是由基于模型反演算法来确定 颜色反演 AVO 反演 弹性阻抗 一般地震反演流程 反演结果QC 反演作为 EMERGE一种属性 练习 1: 楔形模型练习 第一个练习对楔型模型做反演. 目的是在简单例子上学习反演的基本步骤. 现在可以看见这个楔型模型。 另外,还会有如下图所示窗口显示出来,定义井在地震上的位置,可以在Xline处填45,然后点击OK即可。 在 GEOVIEW Well Explorer 窗口, 点击Import Data / Logs, Check Shots, Tops, Deviated Geometry from Files: 每个地震道初始猜测模型是由阻抗曲线组成的,阻抗曲线通常是将实际声波曲线乘以实际的密度曲线。阻抗曲线模型是以双程旅行时来计算的,原始的测井曲线是按深度测量的,关键的一步是作深-时转换: 练习 3: Erskine 3D – 测井曲线时深对比 模型中使用一口井产生均衡的水平模型: 练习 4: Blackfoot – 子波提取练习 这个练习, 对一个新数据体作反演. 这个数据来自加拿大西部的Blackfoot(印地安人种族) 地区, 整块三维有13口井. 这些井已经加载到GEOVIEW 数据库. 第一步就是打开那个数据库. 基于模型反演的参数 主要参数有: 平均块大小 反复迭代次数 比例化类型 次要参数: 反演选项 最大阻抗变化 误差图 练习 5: Blackfoot – 基于模型反演 现在给Blackfoot数据体建初始模型. 点击 Model / Build/Rebuild a Model. 我们现在完成了13口井中的一口井的对比工作,并且为所有的井提取了一个子波。 在一个真实工区中,我们必须为接下来的12口井也完成同样的工作,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已经完成了这部分工作,假定其它井已对比好了。 一个完整的多井工区基本的工作流程如下: 提取一个统计子波; 对每一口井完成同一上述工作,做好对比; 提取所有井的井旁道子波; 每一口井做一遍,精细微调对比,通常这一步只需要应用一个时移就可以了。 (练习 4结束) 基于模型反演菜单: 由于STRATA 通过一系列递推聚合收敛,这个参数决定收敛的程度。实际应用中,用3次递推就可完成大部分工作. 递推次数多没有任何坏处,它只影响运行时间. 递推多少次才使结果收敛取决于反演中的块大小,块状小需要更多的递推次数. 检查递归次数是否足够可通过误差图进行分析. 反复递推次数: 最后反演结果可能会改变块的大小, 但是块的总数没有变化. 这意味着有些块变大而有些块变小,而平均保持常数不变. 利用小块状如 (2 ms) 将提高分辨率, 但增加的细节可能来自初始猜测阻抗模型. 利用小块状总会改善最后反演道与输入地震的拟合. 此参数控制最后结果的分辨率. 初始猜测阻抗模型被分块化成一系列均衡的小块: 平均块状大小 平均块大小 反演用6ms块大小: 用2ms块大小 建议:设置块大小与采样间隔一致,但是要用平滑的初始模型。 主要反演菜单设置好后,接下来显示数据的比例因子: 比例参数 反演的基本理论褶积模型: 地震道 = 子波 * 反射系数 + 噪音 频率域: 反射系数=地震道 / 子波 求反射系数,子波需要已知。 正常情况下,子波提取后,它的形态是已知的,但绝对振幅强度是未知的。反演需要绝对振幅也已知。 从上面的等式可知,如果子波乘以2,结果反射系数会是原来的1/2。 STRATA 通过初始模型合成道(滤波前)的均方根振幅与实际地震道的均方根振幅相同来自动定义子波的比例大小。 为什么要设置比例? 定义比例因子唯一的方法是看最终反演道与初始猜测曲线匹配的好不好。 求取整个数据体的单比例因子(single scalar for dataset) 对每一道求取一个比例因子(separate scalar for each trace) 第一项,单比例因子原理上更理想,因为它假定子波用一个比例用于整个数据体,这样可以保持道与道之间的振幅变化。 第二项,选用不同比例因子,更稳定。它有效地假定道与道之间的变化可以通过重新比例化来消除,这并不是基于岩性数据。 不管是哪个选项,在实际反演中选用不同时窗对应不同的比例因子。对于许多数据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