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一解答.ppt

  1. 1、本文档共10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峙反应保持平衡的条件:中间物回复为反应物的速率,不但比生成中间物的速率快,而且比生成产物的速率快. 对于改定一个连续复杂反应, 究竟采用何法,视条件而定,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下: ① ② 该反应的计量式: A + B→C, C是中间物, 如果采用近似方法就可以大大简化. a) 若满足于k-1k1, k2k1条件, C极易消耗,是一不稳定中间物, 可作稳态近似处理 反应速率 则 所以 若还具备 k-1k2[B]条件, 则可进一步简化: 为简单二级反应. b) 若满足于k-1k1, k-1k2条件, 意味中间物 C基本能与A保持平衡, ②为速控步,C可作平衡近似处理。 即 所以 c) 若 k2k-1 k2k1, 成为简单的连续反应 为速控步, 综上所述, 拟定一个反应机理大致有以下几步: 1. 从实验确定反应速率公式及活化能大小. 2. 根据实验测定存在的中间物和以及学过的知识拟定可能的反应机理,并根据机理导出速率公式是否与实验结果一致. 3. 从理论和实验上, 对反应机理进一步验证,特别是检测中间物粒子是否存在. 应该指出:历史上确立的反应机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验手段及人们的认识逐步提高,可能发现原有的机理是错的, 这也是难免的. * 臭氧层空洞的产生与防止 在离地面10-50km的区域是寒冷、干燥的同温层区, 其中的臭氧层可防止宇宙射线和紫外光对地球生物的伤害. 当臭氧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称之为空洞. 造成臭氧空洞主要是在同温层中发生了以下两类反应: * 净反应: 净反应: * 氟里昂和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类化合物进入同温层后,在紫外光的作用下,产生NO和Cl,作为催化剂将持续不断地破坏奇数氧,造成臭氧含量的下降。所以地球上必须控制氮氧化物和氯氟烃的排放. * 制氢中的催化动力学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再生的理想能源之一, 应用愈来愈广泛。特别是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氢作为燃料电池氢源的需求更加迫切。然而氢气用于燃料电池的氢源还存在许多困难,如氢的储存与配给。安全地储存与制氢已经是解决氢能大规模应用的核心问题。自含氢的液体燃料中制取氢即现制现用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工业上重要的金属催化剂尽可能增大给定金属物质的有效表面积。在多数情况下,把金属分布在载体上。这就提供了保持金属颗料既对烧结作用稳定,又能为反应物所能接近的一种方式,形成具有适宜的传热性能的物料。 * 范霍夫 (van‘t Hoff,1852-1911年 ) ●荷兰化学家范霍夫,1852年8月30日生于鹿特丹一个医生家庭。早在上中学时,范霍夫就迷上了化学,经常 从事自己的“小实验”。 ●1869年入德尔夫特高等工艺学校学习技术。1871年入莱顿大学主攻数学。1872年去波恩跟凯库勒学习,后来又去巴黎受教于武兹。1874年获博士学位;1876年起在乌德勒州立兽医学院任教。 ●1877年起在阿姆斯特丹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化学、矿物学、和地质学教授。1896年迁居柏林。 ●1885年被选为荷兰皇家学会会员,还是柏林科学院院士及许多国家的化学学会会员。1911年3月1日在柏林逝世。 * ●范霍夫首先提出碳原子是正四面体构型的立体概念,弄清了有机物旋光异构的原因,开辟了立体化学的新 领域.在物理化学方面, 他研究过质量作用和反应速度, 发展了近代溶液理论,包括渗透压、凝固点、沸 点和蒸气压理论;并应用相律研究盐的结晶过程;还与奥斯特瓦尔德一起创办了《物理化学杂志》。 ●1901年,他以溶液渗透压和化学动力学的研究成果,成为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主要著作有:《空 间化学引论》、《化学动力学研究》、《数量、质量和时间方面的化学原理》等。 * 范霍夫精心研究过科学思维方法,曾作过关于科学想象力的讲演。他竭力推崇科学想象力,并认为大多数 卓越的科学家都有这种优秀素质。他具有从实验现象中探索普遍规律性的高超本领。同时又坚持:“一种理论,毕竟是只有在它的全部预见能够为实验所证实的时候才能成立”。 Tolmen曾证明: E*—能发生反应的分子的平均能量. Er—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 对一个分子而言: 下面我们从反应进程上可进一步证明Ea的意义: 即εa就是一个具有平均能量的分子转变为一个具有平均能量的活化分子所获得的能量. A → P 设有反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33666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