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風雲「跨界者」的美麗與哀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店風雲「跨界者」的美麗與哀愁

小店風雲:「跨界者」的美麗與哀愁 --東南亞小店經營者的文化鬥爭— 暨南大學 張正 ■■第一章 問題意識:弱勢者的寧靜鬥爭 文化性消費(cultural consumption) 小店就是戰場,鬥爭無所不在 跨界者:移民不簡單、開店的移民更不簡單 ■■第二章 田野整理:四位跨界者的基本描述 A女,埔里越南小吃店經營者。 B男,台北市中山北路菲律賓╱韓國綜合小吃店經營者。 C女,台北縣中和華新街緬甸雜貨店經營者之妻。 D女,台北火車站印尼小吃店職員。 ■■第三章 跨界者的條件 法律身份與來台時間 血統和語言 子嗣 ■■第四章 跨界者的任務 排解疑難 金錢往來 流通有無 ■■第五章 結語:研究的企圖與侷限 研究方法:我不是他者 田野迷途 ■■參考書目 小店風雲:「跨界者本文所指稱的「跨界者」,專指東南亞小店的經營者。 」的美麗與哀愁 --東南亞小店本文所指稱的「東南亞小店」,泛指東南亞新移民╱工聚集的公開店面。 經營者的文化鬥爭— 暨南大學 張正 ■■第一章 問題意識:弱勢者的寧靜鬥爭 武俠小說裡,許多關鍵的場景都在「客棧」:一見如故便義結金蘭,一言不合即刀光劍影,笑臉迎人的胖掌櫃其實是奉旨查案的大內高手,其貌不揚的店小二卻是隱姓埋名的江洋大盜,而這間客棧,根本就是某個秘密幫會的堂口!而現代社會中最具此一「客棧風情」的所在,非新移民╱工聚集的低成本小店莫屬。 ◎文化性消費(cultural consumption) 隨著人數的增加,新移民╱工在接待社會內部的自我族群網絡也逐漸建立。台灣林立街頭的「東南亞小店」便是東南亞在台人士聚集的重要場所,也是他們「暫時離開」的去處。我的想像是,這其中必有繁複的人際流動、必有數不清的故事,要進入移民╱工的世界,要瞭解他們與瞭解他們怎麼看我們,應該是個不錯的切口,「能夠從其休閒模式、生活型態以及活動場所性質裡看到了外勞文化經驗的延續、共享」(吳挺鋒,1997)。尤其,新移民╱工能否獨立於工作場所之外形成一個宗教文化社區,事實上是可以被視為一種抵禦(resist)雇主規訓管理的重要基礎(吳挺鋒,1997)。 文化包括了某些抽象的、無法直接看見的、形式與功能不顯著的元素(Malinowski,1944),原生文化場域也無確切精準的內涵,大約包括了熟悉食物、面孔、氣味、語言音樂、物件空間等等。對於一個異鄉客來說,若能在異鄉找到原生文化場域,不僅能給自己在惡劣環境堅持下去的慰藉,甚至可以發展出反撲的勇氣與策略。 我認為,東南亞新移民╱工在其家鄉小店的聚集便有這樣的意義。他們在這裡說自己的語言唱自己的歌、吃自己的食物看自己的文字。就如吳挺鋒(1997)的詮釋:「到家鄉小吃店去是帶有一定的『文化性消費(cultural consumption)』意味。」套用「前台╱後台」的舞台說法(藍佩嘉,2002),新移民╱工先前在接待社會眾目睽睽下的「前台」被消耗的氣力、不斷退縮的自我,或許只有當他╱她們在小店這個私密的「後台」閒扯笑鬧一個下午,重新整裝,才能補充起碼能再對抗接待國一個禮拜的能量。 小店就是戰場,鬥爭無所不在 也就是說,「前往」家鄉小店回到原生文化場域,以及新移民╱工在此一場域的所有言語和行動,不能僅以「逃避」接待國視之,而更應該注意到其積極對抗接待國霸權的況味。平常他們處於接待社會的邊緣,甚至被視之為低劣的他者,但是在「小店」裡,新移民╱工才是主人,主人有權劃出一條屬於他╱她的界線、一道屬於他╱她牆,將不會說小店語言、不愛吃小店食物的接待國人民掃出大門!這是我們的地盤,你們才是他者!再把鏡頭拉到小店外,其實新移民╱工家鄉小店的出現本身,也是對接待國「嗆聲」。小店在招牌上用母國的文字寫著自己的店名,彷彿就是大聲宣示「我們在這裡」,在這條街上,「你我各據山頭、平起平坐」。 如同王志弘(2004)在桃園後火車站的觀察,東南亞小店這個空間裡,同時交錯著臨界、越界、以及(重新)劃界的過程。總的來說,我認為這樣的小店具有下列三項意義: 第一,這些提供新移民一個「皆我族類」的空間,有著模擬原鄉的食物、文字、佈置裝飾,與許其在此交換在異地的見聞與遭遇,回憶、溫習、並延續原鄉的語言和事物(食物),相互慰藉、分享鄉愁、凝聚群體、對抗他者。 第二,這些小店標誌出台灣存在著為數眾多的新移民╱工,店內聚集的人群和店外寫著母國文字的招牌,向台灣「原住民」展現他們的存在,並且靠著群體的無形力量,讓進不了門或不敢進門的台灣人成了「他者」。 第三,台灣人當然可以消極地對這些小店視而不見,其實也不致於影響作息;但也可以積極、友善地走進店裡,認識這些新鄰居,將這個空間當作新移民展示文化的櫥窗,彼此溝通的驛站。 跨界者:移民不簡單、開店的移民更不簡單 雖然現代的交通發達,但除了對於少數人之外,移民海外或出國打工總還是件大事。不

文档评论(0)

sunhao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