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父亲节寻宗问祖
父亲节寻宗问祖
父亲节寻宗问祖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大扺是思乡人亘古不老的情怀罢。回我的老家山东博平去看一看,是我这个不肖子孙多年的夙愿,可是这一心愿哟,却像古人说的那样,日短心长,孜孜不及。的确,我曾多次到过山东。只是迎送的礼貌声中,一直没有好意思向主人提出回老家看一看的请求。况且,乡关何处?亲人安在哉?究竟是说不清楚的。之后又隔着仙逝多年的老父亲,就愈发地说不清楚了。五代吴越国王钱镠的《没了期歌》:没了期,没了期,春衣才了又冬衣。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几乎成了一句令晚生遮蔽不住的箴言了。
唉唉兮,我的故乡在何处呢?
父亲辞世的时候已经是86岁了。十年前,父亲在家时,我曾经偶然听他说过:在博平老家还有一处老屋,由他的表兄弟一家住着。半个多世纪之前,父亲和他的哥哥,即我的伯父一同回家去过。他们兄弟二人曾对看护祖宅的表兄弟说,这个房子你就住着吧,除非东北发生战争,要逃难了,就再回到这里住。在我的印象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父亲似乎再也没回过山东老家,也极少讲起老家的事。这或者是爷爷奶奶也早已在黑龙江落了户(父亲兄妹六人也都在异乡谋生),父亲又工作太忙的缘故罢。屈指算来,这差不多有60多年的时间了,人世的光阴悄然间整整转了一个甲子啊。
在这多半个多世纪的年老里,不单是父亲及父亲的兄弟姐妹们都没有回山东老家去看一看,就更不要说他们的儿女了。然而,在我更事之后直至今日,填写各种登记表格的时候,在祖籍一栏上照例我要写上山东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省、博平县、牛家营的。
出了省的地理状况,总是似是而非的,亦没有人指出个中的改变与谬误。我也曾多次在中国地图上寻找过博平县这个地方,但一直也没有找到。之后向山东人士请教,方知道,先前的博平县早已归了而今的茌平县管辖了,博平为茌平县辖的一个镇。曾经有一位到黑龙江开会的山东某报社的社长对我说,如果我去山东寻宗访祖,他为我带路,并代我安排好相关事宜。但终是一件麻烦人家的事啊。
如此,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让思乡的念想如在铁石上反复消磨一般,不仅锋利不在,亦斑斑锈迹了。寻祖而不得的儿孙心肠,便渐渐地冷却了下来。
追忆起来,爷爷及父亲关乎老家的往事说得极少,兼之儿子少不更事,并没有详细地追询。零星的记忆毕竟是一鳞半爪而已。好在每年的除夕夜,给爷爷奶奶的灵位磕头时,爷爷的名字倒是记得清清楚楚,大号王玉山。从褪色发黄的老照片上端详,是挺和善的一个老头。奶奶却是一个样子凶凶的冷美人。奶奶姓岳,是山东某县岳家庄人氏。在黑龙江的坡镇,我们都是见过面的。早年爷爷闯关东即落脚坡镇,在中东铁路上做工,一直干到40岁,攒够了钱,方千里迢迢回到山东老家,盖房子,买地,娶媳妇。或者是家乡的天地太小了,或者是在东清铁路上平添了一种吃饭的手艺,或者某种说不清的原由,人到中年的爷爷又决定带着家眷来到了东北,回到了坡镇,继续他的铁路工人生涯。奶奶虽然比爷爷小二十多岁,然天不假年,60岁时,先于爷爷走了。而爷爷一直健健康康到93岁才驾鹤西去。
总而言之,关于老家老祖的事情,我知道的不过百十个字。这实在是太少了。记得在我念中学的时候,山东老家似乎还有信来,信中说些什么小孩子当然不知道,至于老家是否还有人来过,就没有印象了。
追忆起来,我倒是听父亲说过,我家的老祖叫王珙,而下子孙当中曾出过两名进士。且有家庙一处,庙前有一棵才子松,共三个枝桠,已经出了两名进士了,那第三个呢?后来这棵树被砍掉了,便再没了下文这个或者杜撰的故事,不过意在鼓励子孙们努力学习罢。再后来,我无缘由地成了一名作家,也曾写到过家族的往事,然说到山东,说到博平,由于印象模糊零乱,只能在这些前后没有脉络的断想中间妄加推测了。
时下正是六月半,应邀到山东的高唐参加散文的一个活动,也曾犹豫,但恭敬不如从命。只是临行之前完全没有想到与老家访祖有任何关连。
在高唐的下榻处与当地报纸的记者闲聊,对方听说我也是山东人,便问老家哪里。我说在博平。记者说,博平离这里只有20公里,很近啊。这倒是我完全没想到了,博平老家居然近在咫尺。阿弥托佛,这天赐的机缘,无论如何是不能错过的。记者还告诉我说,博平的马蹄烧饼是山东最好吃的,只在上午有卖hellip;hellip;
乡愁一动,便谒然地向高唐县的领导报告心声。书记当即指示工作人员安排我回博平老家寻根问祖。
天可怜见,出发的翌日恰好是父亲节。正午之后,便与高唐作协的于兰女士和宣传部的领导一块儿出发去博平。从济南到博平,先前是一条古有的官道,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走的就是这条路。济(南)邯(郸)、聊(城)高(唐)公路在这里交叉过境,一路上穹然高远,极目亦无氛垢也,仿佛正敞开博大的襟怀迎儿孙而来。一幅幅透窗式的古今相衔的图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