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油藏描述与油藏模拟研讨.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油藏描述与油藏模拟研讨

精细油藏三维地质建模与三维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 ;地层对比;建模数模一体化流程;现代油气藏科学管理两大支柱:静态描述+动态模拟 油气藏描述:目标―储层三维定量地质模型 构造格架模型、储层结构模型、流动单元模型、参数分布模型 油气藏模拟:基础―储层三维定量地质模型 三维油藏数值模拟成败的关键 什么是储层三维定量地质模型呢? 定量表征油气藏目前状态下,储层特征(储层结构及属性参数) 在三维空间分布规律的地质模型。;一、按勘探开发阶段及模型精度分类(裘亦楠,1991) 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 静态模型(Static model) 预测模型(Predictable model);沉积或成因类型模型:具有典型化、概念化 地区代表性 与沉积或成岩模式类同,但加入了勘探开发所需的地质特征 应用于油田勘探、评价、开发设计阶段,可以减少战略失误;概念:描述某一具体油气田或区块的一个或一套储层的属性特征 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规律的地质模型。 目的:为编制开发方案及调整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实现:小层平面图、油层剖面图、栅状图、三维分布图、切片图 缺点:地震-信息覆盖面广但垂向分辨率低 测井-井间参数内插与外推预测精度考虑较少,精度欠缺;概念:对井间及其外围地区的储层参数 进行高精度内插和外推预测的高质量地质模型。 目的:开发调整、井网加密或三次采油 实现:地质随机建模技术、地震约束、井网控制 精度:井间预测精度―数十米或数米级;二、按储层表征内容或建模步骤分类 构造格架模型 储层结构模型 流动单元模型 参数分布模型;储层相模型:相控建模技术应用的基础 概念:描述储层几何形态以及三维空间分布的地质模型。 油气田勘探开发实践表明:相带分布强烈地影响着地下流体的流动,储层物性的变化与相类型极为相关。对于具有多种相带分布的储层来说,正确的相模型是精确建立储层物性模型的必要前提。 目的:储层参数分布模型的骨架(相控建模技术的关键) 油气藏模拟中设计模拟网块大小和数量的根据 类型:千层饼状结构、拼合板状结构、迷宫状结构 据壳牌石油公司:K.J.Weber,L.C.Von Geuns,1990;储层结构地质模型示意图;同一沉积成因的层状砂体,砂体叠置、分布广 单层砂体连续性好,厚度渐变 单层水平渗透率横向稳定,垂向渗透率横向渐变 单层间界线为储层性质变化线或阻流界线 发育沉积相: 陆相―湖泊席状砂、风成砂丘等 海岸相―障壁砂坝、海岸砂脊、海侵砂 海相―浅海席状砂、滨外砂坝、外扇浊积体 井距大: 矩形井网―1000米 三角形井网―1200米 随机井网―约1~3口/km2 一步建模法: 建立准确的三维储层结构模型较容易;砂体拼合而成,单元之间没有大的间距 砂体连续性较好,储层内及层间偶而有低渗或非渗透夹层 砂体间存在物性突变,砂体内可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 发育沉积相: 陆相―辨状河砂体、点坝、湖泊/冲积混合沉积 风成/干谷混合沉积 海岸―障壁岛与潮道充填复合体 河道充填/河口坝复合体 海洋―风暴砂透镜体、中扇浊积体 井距中等: 矩形井网―600米 三角形井网―800米 随机井网―4口/km2 建立准确的三维储层结构模型难度一般,相控建模法;概念:C.L.Hearn,etc,1984;W.J.Ebanks,1987 影响流体流动的储层属性参数在各处相似、且岩层特点也相似的纵、横向上连续的储集带单元。 流动单元不同,流体流动特征也不同 由许多流动单元块体镶嵌组合而成,离散模型 对油藏模拟及动态分析有很大意义,对预测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的生产性能亦意义重大;描述储层属性参数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规律的模型 连续性模型(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流体饱和度模型);国际石油工业界的建模共识 ;建模要求: 满足评价井设计、储量计算、开发可行性评价、优化开发方案 模型类型: 概念模型、粗网格静态模型 基础资料: 大井距探井和评价井+地震资料 模型精度: 分辨率较低(由地震垂向分辨率较低造成);油气藏评价及开发设计阶段;建模要求: 可以优化开发实施方案及调整方案,如确定注采井别、射孔方案、作业施工、配产配注及油气田开发动态分析等,以提高油气田开发效益及油气田采收率。 模型类型: 储层细网格静态模型 基础资料: 开发井网+探井、评价井+地震资料 模型精度: 精度较高;储层结构三维地质模型 (沉积微相模型);建模要求: 可以进行剩余油分布预测和挖潜、优化注水开发

文档评论(0)

ddf55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