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吡啶钌,发光预案.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联吡啶钌电致化学发光体系;联吡啶钌电致化学发光体系; 电致化学发光也称电化学发光,其基本过程是在电极表面产生的电活性物质经历电子转移反应形成激发态,之后激发态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 ; 常见的ECL试剂有9,10-二苯基蒽、光泽精、联吡啶钌、过氧化草酸酯、鲁米诺和量子点等。;联吡啶钌类螯合物的配体共轭程度越高, 发光效率越高。;生物发光 光源激发发光 化学发光 电化学发光;Jablonski diagram;电化学发光原理图;联吡啶钌液相电致发光; 近年来,人们为了寻找具有更优异ECL性能的物质,合成了很多联吡啶钌衍生物。据文献报道,联吡啶钌类配合物的配体共轭程度越高,发光效率越高。由于联吡啶钌水溶性非常好,由此带来了固定化较难的问题。用邻菲罗啉取代一个联吡啶,并在邻菲罗啉配体上引入了卤素取代基,实验结果证明该衍生物能够降低配合物的水溶性。; 针对[Ru(bpy)3]2+-胺类共反应结构体系的电化学发光反应机理,对一直沿用的分子间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改进,设计一种基于分子内电子转移的[Ru(bpy)3]2+一电子供体结构,借助分子内电f转移实现氧化态三联吡啶钌[Ru(bpy)3]+)的还原,产生ECL。; 图为设计合成的不同长度碳链连接的双核[Ru(bpy)3]2+配合物。用共轭基团将两个活性中心连接构成的双核钌金属配合物由于电子偶合作用的存在显示了较高的电化学发光强度。;联吡啶钌固定化; 电纺丝聚丙烯腈-丙烯酸纳米纤维膜(PAN-co-PAAnfm)成功聚合在玻碳电极(GCE)表面。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显示电纺丝膜由直径约为160nm相同的交织的纳米纤维组成,阳离子发光探针[Ru(bpy)3]2+ 首次通过静电作用力固定在带负电的聚丙烯腈-丙烯酸纳米纤维膜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将([Ru(bpy)3]2+ 固定在聚丙烯腈-丙烯酸纳米纤维膜上与固定在普通聚丙烯腈-丙烯酸沉积涂层上相比,大大提高了其电化学和电化学发光信号(ECL) ,也就是说,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可以获得100多倍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循环伏安图;The end,thank you!

文档评论(0)

a33666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