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等温线专题突破;等温线图是反映某一地区气温空间分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从数值、走向、弯曲、闭合、疏密等入手。
一、等温线的判读原理
1)等温线的走向:
【思考】从总体来看,地球上水平气温的分布自低纬向高纬有何变化特征?
这一特征如果用等温线来加以表现,等温线的走向应该有如何的表现?;1、等温线的数值;(3)判断南北半球;2、等温线的走向:;②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30℃;1.描述图中0℃等温线的走向?影响A段等温线走向的因素和B段等温线走向的因素分别是什么?;2.该图为 半球(南、北)?判断依据?
3.若该图为我国江淮地区,应为 季节(冬、夏);④等温线弯曲方向大体与洋流的流向一致:
影响因素:洋流因素。;A;例.右图表示某研究小组实测的上海市某日14时气温分布状况。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补绘35.0℃、35.5℃的两条等温线。
(2)简述上海市此时气温的分布规律。
(3)造成等温线从城市中心向四周变化的因素是什么?;例.图10表示某研究小组实测的上海市某日14时气温分布状况。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初绘35.0℃、35.5℃的两条等温线。
(2)简述上海市此时气温的分布规律。
(3)造成等温线从城市中心向四周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分析气温年较差
气温年较差分布的基本特点:
1.海洋地区较小,内陆地区较大。
2.高山、盆地地区较小,平原地区较大。
3.城市、湖泊地区较小,乡野郊外地区较大。
4.森林、草地地区较小,沙漠、戈壁地区较大。
5.暖流影响地区较小,寒流影响地区较大。
6.赤道地区较小,中、高纬度地区较大。;等温线的疏密与温差;小结:;3、等温线的弯曲;3、等温线的弯曲;如果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如果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如果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赤 道;赤 道;A图;5.判断洋流流向和洋流的性质;4、下图所示北半球某区域等值线图,等值线的数值abc,据此回答
假如E所在的区域为陆地,F所在的区域为海洋,等值线为等温线,则( )
A、 此图为冬季等温线
B、此图为夏季等温线
C 、此时,我国东南沿海盛行东南风
D、 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
假如是等压线则( )
A、 E为脊线,F为槽线
B 、E为槽线,F为脊线
C、 E处出现晴朗天气
D、 F处出现阴雨天气
;(2003年全国文综36)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图4,回答下列问题。
(1)图4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 。作者北顾的是 高原的深秋景色。(8分)
;40°N;走向(10℃等值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
走向(该等值线西半段):呈东北一西南走向
;例6.读图4,回答11~12题: ;读我国某地1月等温线图回答:
(1)图中00C等温线相当于我国的_________一线。这也是
我国___________ _(温度带)的分界线,也是我国____________
(干湿区)的分界线。
(2)由A地中的40C等温线可知,A处的地形是_____,
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读我国某地1月等温线图回答:
(3)图中中心部分地形,可能是我国的
A 塔里木盆地 B 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 东北平原
(4)B处北部的山地可能是
A 阴山 B 天山
C 秦岭、大巴山 D 大兴安岭;【练习4】读下面某大洲南部部分等温线示意图,回答:
1)下图所示为 洲南端,此时该大陆应处 季,为什么?
2)图中大陆西部沿海等温线向北凸出的原因是 ,与东侧地区相比,西部等温线还有 的特征。;3)图中大陆东侧洋面上等温线向南凸出的原因是 ;同理,图中12℃、16℃等温线向西侧洋面延伸后应该向 方向凸出,因为这里受
影响。
请在图上适当处将两条等温线在近海
的凸出方向加以图示。 ;利用等温线判断地形
【练习5】右图为我国某地年平均气温线
分布图(比例尺为二千万分之一),回答:
1)判断地形类型,甲地是 ,乙地是 。
2)甲、乙两地相对高差约在 米以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