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奇妙的对联(教案)
奇妙的对联
宜宾六中 邓文娟
?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设计思想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的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对对的过程中,采用启发的办法,帮助学生对出正确答案。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书法展示、用学生姓名创设对联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目标
通过对联的欣赏和对对子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领略对联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学会基本的对仗方法,学会自主、创新、推理、演化。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参与活动,激发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对对子
黑——白、女——男、上——下、高——矮、胖——瘦、魁梧——苗条、家禽——野兽、祖冲之——孙行者、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二)、对联的由来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后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三)、对联的用途
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它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又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常见的有春联(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
说说看它们用在哪里?
祖国江山千古秀,中华大地万年新。
并蒂新开幸福花,同心永结富裕果。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到此皆洁身之士,相对乃忘形之交。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谜联:1、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
2、日落香残 免去凡心一点
炉熄火尽 务把意马牢栓
谜底:秃驴
(四)、对联寻亲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三父子)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成都武侯祠)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杭州灵隐冷泉亭)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坟)
了解对联的基本要求:1. 上下联字数相等
2. 词性相当
3. 结构(格式)相似
4. 上下联相同位置用字不能重复
5. 围绕同一主题
6. 仄起平收
(五)、创作——体会运用对联的基本要求
1、风 拂 千条柳
雨 ( )万朵花
2、杭蜀两地情
忆江南 念川南
拜岳王庙 敬(丞相祠)
中山公园驻 (石林竹海 )停
南屏晚钟响 三江涛声( 听 )
百草园里找鲁迅 ( 流杯池边 )寻庭坚
八月十八观潮涌 ( 正月初一登翠屏)
西施豆腐, (五粮玉液 ),
皮白肉嫩人人念 酒香味醇口口( 夸)
来西湖品龙井茶,多绿 到(李庄吃白肉 ),好香
人间天堂杭州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