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5150312.doc
PAGE
PAGE 126
「馬嵬」主題的開拓與發展
在以綺豔題材發揮諷諭及議論的內容上,玄宗及楊妃為主題的一系列「馬嵬」作品,是中唐以後詩人經常涉及的一個內容。從詩人切入的觀點,及表現在詩中情感兩項去觀察,雖然有著個別的差異,但是總體來看,隨著政治局勢的更加紊亂,表現在「馬嵬」主題中的作者的態度,仍然有其清晰的脈絡可尋。
發生在玄宗天寶十四載(755)的安祿山之亂,是唐代政治局勢轉變的一個明顯的關鍵。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哥舒翰潼關兵敗,玄宗棄長安西奔入蜀,至馬嵬驛,將士以為安祿山之禍由楊國忠所致,殺楊國忠及其子戶部侍郎楊暄,韓國、秦國夫人亦死,株連及於楊妃;稍後,虢國夫人逃至陳倉,為縣令薛景先帥士吏追捕而獲,亦死,煊赫一時的楊氏家族,至此盡遭屠滅。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遙尊玄宗為太上皇。曾經鼎盛無極的開、天盛世,黯然地劃下休止符,留下一個歷史上受人議論不已的結局。
馬嵬驛事件的發生,雖然是針對楊國忠而來,楊妃並不是兵士不滿的主要對象,既然如此,為什麼她仍然遭到波及呢?這其中微妙的政治考量,從《通鑑》所載玄宗與高力士的一段對話中,非常清楚地透露出來。《通鑑》卷218載:
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
文中所載高力士之言,很清楚地說明了縊殺楊妃,主要是為了平息將士屠殺楊國忠之後的心中疑慮,以確保玄宗安全所作政治考量。所謂「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一句話,正是楊妃在當下不得不死的重要原因。
或許因為楊妃的死,多少還換得了玄宗一時的安全,再加上杜甫一腔忠悃之誠、敦厚之情,所以當他在〈哀江頭〉一詩裏,寫下他對這一事件的深切感受時,多少帶著一定程度的同情。詩云: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憶昔霓旌下南遠苑,苑中萬物生顏色。昭陽殿裏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囓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笑正墜雙飛翼。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霑臆,江水江花豈終極。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杜詩鏡詮》卷3 頁75 唐?杜甫著 清?楊倫編輯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中華民國69年7月20日初版
前四句寫杜甫陷身長安時,眼見宮殿一片蕭索的情景;接著八句由「憶昔」領頭,寫出昔日楊妃專寵時的盛況;再下四句寫楊妃之死,及玄宗的悲傷;最後四句則是杜甫對整個事件撫昔感今的無窮之恨,含蘊深厚黍離之痛的情懷。全詩並沒有流露出一句譴責之意,更多的是在往日的繁華和今日衰敗的對比中,發出不勝歔欷的悲慟。
杜甫在這一首〈哀江頭〉詩中,對於玄宗和楊妃的態度,同情、惋惜的情感是相當明顯的,至於對於他們的歷史責任則是相對比較保留一些。這種書寫方式,一直是杜甫之後到白居易這一段期間,關於此一事件的主要傾向。如中唐的李益在〈過馬嵬二首〉中,就是如此。詩云:
路至牆垣問樵者,顧予云是太真宮。太真血染馬蹄盡,朱閣影隨天際空。丹壑不聞歌吹夜,玉階唯有薜蘿風。世人莫重霓裳曲,曾致干戈是此中。(卷283)
金甲銀旌盡已回,蒼茫羅袖隔風埃。濃香猶自隨鸞輅,恨魄無由離馬嵬。南內真人悲帳殿,東溟方士問蓬萊。唯留坡畔彎環月,時送殘暉入夜臺。(同上卷)
第一首詩主要是詩人路經馬嵬驛時,觸目所及所發出的感慨之言,末聯云:「世人莫重霓裳曲,曾致干戈是此中。」當是全篇主旨所在。從全篇敘述的情況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對於玄宗晚年荒殆造成政治局勢巨變的歷史責任,詩人下筆是相當保留的。至於第二首更是充滿了感傷之情,第二聯寫楊妃之死,第三聯玄宗晚境之淒涼與眷戀楊妃之深,在在顯示出詩人對於兩人遭遇的情感態度,主要是出於深切的同情和憐惜。
李益這種維護的態度,在另一首〈過馬嵬〉七絕中,表現得更為直接。詩云:
漢將如雲不直言,寇來翻罪綺羅恩。託君休喜蓮花血,留記千年妾淚痕。(卷283)
在這首詩中,李益將批判的矛頭指向天寶時期的文武大臣。他認為當時的文武大臣不敢直言進諫,致使朝政大亂,進而引發安祿山之亂;卻反而在大亂爆發之後,將所有的責任推向楊妃一人,認為這是相當不公平的說法。因此,他代替已死的楊妃寫下「託君休洗蓮花血,留記千年妾淚痕」的句子,申訴那無言的委曲。當然從前引《通鑑》上的記載來看,楊妃的死,確實是在政治因素的考量之下所造成的,所以詩人會覺得她受到委曲,這並非完全無據。可是詩人將指責的對象轉向當時文武大臣的「不直言」,這一個說法看似振振有詞,問題是當時的文武大臣真的「不直言」嗎?根據《通鑑》卷214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記載,當時安祿山犯律當斬,張守珪惜其驍勇,執送京師,宰相張九齡欲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