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序列化写作学案
第4课时 眉清目秀亮人眼
——“季羡林的愿望”材料作文写作训练;濡染书卷气,培育我正义
胸中存浩然,振作我精神;[学习目标] 1.进一步学习两种拟题方法;
2.“季羡林的愿望”材料作文写作训练。
[重点难点] “季羡林的愿望”材料作文写作训练。; 上节课重点讲解了三种材料作文的拟题的基本方法,这节课重点讲解两种拟题方法。 ;【训练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正能量指的是一切给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
每个人的心里都潜藏着巨大的正能量,一旦正确使用这种能量,就能够成就丰功伟业。相反,如果这种正面的心理能量没有得到正确的使用,就会产生巨大的负能量,足以让你一生一事无成。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疏导自己的负能量,找回自己的正能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认真审题,你能根据材料确立哪些立意?
(2)请思考最佳立意,然后运用物象点染法拟写两个题目。;二、设置悬念法
以奇特的物象、反常的组合、感情化的动作、离奇的事物、新奇的观点或出人意料的判断为标题,设置一个诱人的悬念,或表明一个异乎寻常的结局,以引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如:《箭锋上的友情》《我就是戈多》《十六岁,老朽了!》。这些题目,任谁也会眼花缭乱,任谁也想探问究竟。;【训练2】 (2014·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
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字数不少于700字。
(1)认真审题,你能根据材料确立哪些立意?
(2)请思考最佳立意,然后运用设置悬念法拟写两个题目。; 答案 (1) “探究的好处”,“探究深,收获多”,“探究让学习更精彩”;
“在探究中思考”,“兴趣让探究更有效”,“探究与合作”;
“探究不能流于形式”,“探究不是作秀”,“探究应注重实效”“还探究以真面目”等。
(2)①谁让“探究”受了伤
②探究都去哪儿了
(其他题目:老师,那道题是错的;“被探究”何时能了);当堂训练;【例文赏析】
现实虽骨感,愿望仍美好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纵观两千多年中华史,这样的社会价值观似乎也只停留于道德纲常这个层面,几乎没有可能成为普遍的社会人际现实。
季老的愿望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希望以善易善,存誉去毁,这无异于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人际关系,恐怕更多的源于对人性原始而朦胧的感知。其本身的理想性决定了季老在多年阅世后的失望。
善与恶、誉与毁折射出人性的弱点。人性的恶逡巡于每个时代最黑暗的角落里,参与时代前进的每一个进程,竭力在时代之音中混入不和谐的音调,扼制善的生长,让愿望在成为现实之前便被自身的缺陷置于死地。;因而人性的弱点便是横亘在人际关系的愿望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讨论了人性“媚俗”的本质。因为媚俗,人们往往用社会意志代替个人追求,扭曲自我的价值判断,以迎合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一旦两者间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整个价值体系就会完全失衡,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将无从判别,社会现实与社会价值观严重脱轨,愿望与现实就此分离。现实对于真相的还原与人性毫无保留的暴露依旧是愿望所不能企及的。;然而,虽有现实的阻碍,但心存美好愿望还是必要的,因为这种美好愿望是人性善的种子开出的花朵,是社会进步、向善向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我们应当时刻对当今的人际关系怀抱纯真而美好的愿望,即使善恶混杂,誉毁相间,我们也应当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形成社会人际关系良好的大局面尽绵薄之力。
宋代理学家程颐说:“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以术驱人者,人亦以术而待。”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怎样待人,人怎样待你;虽有以诚待人而被欺者,但毕竟是少数。
但愿季老的愿望成为现实。;【点评】
本文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句名言开篇,认为这种社会价值观似乎只可停留在道德纲常层面,并在第2自然段巧妙地扣住了材料中季老的愿望,指出季老的愿望源远流长,为下文具体展开论述张本。接着运用因果分析法,深入探讨了人际关系的美好愿望不能变为现实的原因——人性的弱点,继而用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人性“媚俗”的本质进一步论证这一观点。最后借助“然而”这一关联词语,思路转入另一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