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绪贻先生学术道路.doc

  1.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刘绪贻先生学术道路.doc

PAGE 10 PAGE 59 尊重学术 敬重学者 刘绪贻先生九十华诞专栏 刘绪贻先生的学术道路 ——为庆祝刘绪贻先生90华诞而作 李存训 刘绪贻先生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老一辈的美国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是全国公认的研究罗斯福“新政”的学术权威,先生在美国史和社会学等学术领域孜孜不倦,勤奋耕耘数十年,著述甚丰,成绩斐然,为发展和繁荣新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和学术事业作出了创造性贡献。他做学问的目的“是追求真理,是为了对社会对人民有益”。刘绪贻主编:《当代美国总统与社会——现代美国社会发展简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序,第1-2页。 他一生的学术道路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解放前,是寻求中国为何长期不能实现工业化或现代化的原因,探索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转变为工业化或现代化社会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仍不断涉及中国社会发展问题,但主要是以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为典型,集中研究列宁逝世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新规律,解答为什么帝国主义到今天还腐而不朽、垂而不死,为什么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到今天还未实现共产主义革命等等问题的原因。 一 刘绪贻先生1913年5月13日生于湖北省黄陂县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青少年时期,正值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他立志要做一位有建树的著作家,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力量,爱国和治学成了他全部追求的一体两面。“九·一八”事变时,正在武汉读初中的刘绪贻先生,毅然在汉口《正义报》上发表题为《饲虎》的文章,辛辣地讽刺了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者的妥协退让政策。1936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当时只有10个名额的清华大学公费生,就读社会人类学系,志欲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寻求救国图强之路。清华当时名师荟萃,学术思想活跃,同时救亡烽火熊熊燃烧,那种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和求真求实学风,深深感染了年轻的刘绪贻先生。进入大学一年后,适逢“七·七事变”,他进一步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工业化或现代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问题。中国必须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在国民党政府的专制、腐败政权统治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之故,探索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转变为工业化或现代化社会的途径,研究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力图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失败的原因,便成为刘绪贻先生学术活动的主流。 1945年,刘绪贻先生通过考试获得留美资格,并获得湖北省公费资助,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先后从师于世界著名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和路易斯·沃思。奥格本的名著《社会变迁》和沃思教授的《社会知识学》课程,前者,论述社会的宏观变化规律,后者论述意识形态与社会集团利益的关系,两者对刘先生影响很大。此外,刘先生还在课外广泛阅读哲学、经济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精神分析学方面读物,扩大学术视眼。这不仅使他社会学功底更扎实,还为他后来研究历史学、探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规律打下了良好基础。 刘先生去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社会学,是有意带着中国工业化、现代化问题去的。经过反复思考,他认识到研究这个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但在选硕士论文题目时不能面面俱到。于是,他想探本溯源,先寻找这个问题的历史、文化原因。他花了一年多时间,从中国二十五史等书摘录资料,写了一篇17万字的硕士学位论文《儒学在中国的统治—既得利益抵制社会变革的典型事例》,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社会长期停留在封建主义时代而不能转变为工业化(实即资本主义)时代的原因。 该篇论文认为,从孔子时代起,中国逐渐出现一个称为儒家(或儒生或士)的特殊人群。他们学习、教授和发展六经(《诗》、《书》、《礼》、《乐》、《春秋》、《易》)、《论语》、《孝经》、《孟子》、《荀子》等书,统称为儒家学派。他们一再试图说服春秋时代的诸侯、战国时代诸王和汉朝皇帝,要求实施他们的学说。西汉初期,在陆贾、叔孙通等儒生的诱导下,汉高祖发现强调“忠君”、“尊君”思想的儒学对其专制统治非常有用,儒生于是逐渐得势,并从儒学中逐渐等到很多利益。到汉武帝时,在董仲舒的怂恿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说。儒生只要考试及格,便可不纳税,不服兵役和徭役。他们还试图垄断政府官职,而且在西汉元帝时基本取得成功。自此时起,封建帝王以儒学笼络读书人,读书人可以藉此获取功名利禄,两者相互为用,构成既得利益集团。东汉光武帝为了保证皇家统治的稳固,进一步鼓励读经,并对未入仕途的儒生也从物质上和精神上予以奖掖,这就更增加了读经的实用价值。隋唐时期,鉴于魏、晋、南北朝儒学有所削弱、影响皇权巩固,于是建立以儒学为唯一或主要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使以皇室和儒生阶层组成的统治阶级从儒学中获取的既得利益更加制度化。从宋代起,科举制度日益严密而强化。宋时儒生犯罪,可以要求延期惩罚。明、清两代

文档评论(0)

dmz1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