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剩余价值论2介绍.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 剩余价值理论(二)内容提要 (四)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 (五)剩余价值的分配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意义 ;(四)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 1.剩余价值实现条件之一 (1)单个产业资本的顺利循环 ;;;2.剩余价值实现条件之二;(2)?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①模型假设 没有进出口贸易 社会上只有两个阶级 工人没有储蓄 技术水平不变 商品按价值出卖 游戏:两大部类的生产和交换 要求:自由组成六组企业,每组推选企业经理、销售人员和工人,分别生产食品、袜子、彩电和钢铁、锅炉、机床,并完成交换。时间20分钟。 ;②模型分析:m′=100%, 资本有机构成(c:v)4:1 Ⅰ: 4000 c + 1000 v + 1000 m = 6000 Ⅱ: 2000 c + 500 v + 500 m = 3000 ; ③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 Ⅰ(V+M)=ⅡC ;3.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假定: Ⅰ:有机构成(c:v)4:1,积累率50% Ⅱ:有机构成(c:v)2:1,积累率20% m ′=100%. ;第一年: Ⅰ: 4000 c + 1000 v + 1000 m = 6000 Ⅱ: 1500 c + 750 v + 750 m = 3000 第二年: Ⅰ: 4400 c + 1100 v + 500 m = 6000 Ⅱ: 1600 c + 800 v + 600 m = 3000 ;(3)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Ⅰ(V+△V+M/X)=Ⅱ(C+△C);(4)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时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一部类优先增长原理;(5)结论、意义和启发 ①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两大部类之间要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才能做到总供求平衡。 ;社会化大生产;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另一缺陷 生产资料私有制不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很难保持社会总产品的供求平衡,失衡是必然的,其代价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必须不断调整和改革,才能维持社会正常运转。 视频: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2分钟) ;案例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实质;首先,凯恩斯主义刺激总需求的措施特别是鼓励超前信贷消费尽管有助于吸收过剩的生产能力,但掩盖了因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的生产过剩,其实隐藏着因不能及时偿还住房贷款随时可能导致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危险。因为通过借钱所实现的消费毕竟不是真正有购买能力的消费水平,严重依赖于实际经济的稳定。;;当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与其实际价值特别是和实际经济偏离到一定程度,且实际经济无法支撑房地产市场的消费信贷时,市场状况就会由求大于供转为供大于求,从而导致连锁性的债务危机,由此签订的担保合同就要直接面对毁约、赔偿的风险,从而爆发全面的金融危机。 ;因此,大规模次级消费信贷涌向房地产市场是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深层原因是金融创新过度和监管不力。为了满足资本流动的本性,人们不断地创造出资金流动的链条,但监管体系没有跟上创新的步伐。 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如果任由私人资本过度贪婪追逐利润的本性无限自由地发挥,迟早会导致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比例失衡、失调,由混乱走向崩溃。;可见,现代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实质并没有超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分析,只不过危机领域从生产领域转移到了金融领域,由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变为资本过剩的经济危机而已,变现为金融衍生产品的相对过剩。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了没有国家干预的金融市场是不稳定的金融市场。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正确性。 ;③揭示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优越性 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有可能有计划、按比例组织社会生产。但传统的体制存在弊端,必须改革。 ;(五)剩余价值的分配;;二、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本讲小结:;课后

文档评论(0)

a33666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