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问政,非诚勿扰.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视问政,非诚勿扰

电视问政,非诚勿扰 麻辣的现场直播 “时代变了,官不好当了,弄不好要被拖出来晒丑!”最近的一次电视问政,让武汉市民游先生直呼比电视剧还精彩。 从笑容可掬到满脸尴尬,从高谈阔论到一言不发,从满口应答到话留三分,或攥紧拳头或脊背冒汗,时而坐立不安时而脸颊赤红……武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的几十名官员,在电视直播中,无不变身为“表情帝”。 武汉电视问政,源于去年掀起的“治庸风暴”,并逐渐从录播升级成直播。 人死了三年还在领粮补,“退休”村干部养老要村民掏钱,花费百万的水渠成了到处漏水的“菜篮子”……现场观众抛出了的问题指向明确,基层问题、三农问题、城市管理问题,这些都是与公众切身相关的问题。节目还设置了特约评论员,邀请的要么是相关方面的专家,要么是社会名流,抑或大学教授,他们的学识和社会地位,都加深了节目的厚度。 于是,这才让大家有机会看到,一名被问责的局长在众目睽睽之下,竟在演播室里一口气喝完了380毫升的矿泉水,而另一名区长走出演播厅时感叹“真是防不胜防”。 “就是要将他们问得冒汗”、“就是要用尖锐泼辣的风格,促进干部转变作风”。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力挺电视问政。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则评论说,官员冒汗、尴尬,实际上是“责任心唤醒的过程”。 去年发韧的武汉电视问政,发展到民评民议、布衣参事的全民参政热潮,也引发关注如潮,各大媒体纷纷加以评论,网络上更是讨论得热火朝天。其实,电视问政并不新鲜,之前在广东、湖南等省的多个城市出现过,这些省份的相关政府部门还曾派人来武汉“取经”。交流中一个最常被提及的问题是:电视问政到底是不是真的? 老百姓喜欢看官员“出丑”? 不少人都记得,去年武汉第一场直播问政播出后,其收视率就高过了该台黄金时段的热播电视剧。接下来的几场,收视率更是一路走高。很多市民尤其是公务员多了一条“见面语”:“昨晚的电视问政看了没?” 有官员说,电视问政要想精彩,必须要有实在的内容,并且现场直播比以前的录播更加过瘾,带劲,因为“话从口出,没有修正错误的机会”;有官员却坚持认为老百姓喜欢看他们“出丑”。 的确,官员们在电视问政中遭遇“下不来台”的窘境很多。今年8月初在河南洛阳举办的一场电视问政节目中,规划局局长马朝信,曾经面对主持人的质疑“脸色发红”;而在今年7月初,在武汉市纪委举办的一场电视问政中,居民区附近的一个逃过整改的“三无”搅拌站,让建委主任王立尴尬不已。 评论人士认为,民众的确喜欢看官员“出丑”,一方面是很少对平时这些略显“神秘”的官员如此贴近,就想看看他们在电视节目中会有怎么样的表现,另一方面,可以在自己的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答时,做一种情感上的宣泄。当然,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还是这些官员能否履行所肩负的职务。对他们而言,电视问政是一条很好的表达渠道,借助媒体的力量,将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不满表达出来,引起政府官员的注意,促成问题的解决。武汉市社科院研究员黄红云认为,电视问政,实现了问政角色、场景和问题的三大转换百姓由配角成为主角,“沉没的声音”得以发声。 当然,“对付”观众也没那么容易。在“马上就办”、“明天就改”这些字眼频繁出现之后,这些官员往往会遭到现场嘉宾和观众的反问:“那你电视问政之前干嘛去了?”有人甚至直接提出,“要想问政不冒汗,就到社区看一看”。 洛阳市纪委的一名负责人表示:“电视问政不是为了让某个部门的领导感到难堪,可能个别领导准备不充分、工作没做到、群众不满意,让他脸色难看,但这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希望为政府工作加分,最终推动整改工作。” 对于在直播中,因工作不到位主动道歉的官员,场内观众有时还会宽容地举起代表理解的黄色笑脸标志牌。但场外的网友可不买账,他们批评官员在问政中打太极、答非所问,“几位大人是去武当进修了的吧”。 “这里不是官场,也不是会场。少一点舞台上的豪言壮语,更不能作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学院教授赵振宇在现场点评时曾直言不讳地这样说。 电视问政,孤本难推广? “电视问政的结果让我彻夜难眠。” 阮成发在观看了某期节目后,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 其实,用电视的方式来问政,武汉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湖南、广东等多地早就有过时断时续的实践,不过大多无疾而终。电视问政其实是“平面媒体”和“网络问政”的延伸,这些“问政形式”都是通过公众监督促进政府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有人统称为“媒治”。 即使如武汉这样把电视问政搞得麻辣的地方,也没有相关法规作支撑,使其有一直存续下去的法理支撑,归根到底还是阮成发的力量在推动,“光是电视台,是‘请’不动多个部门的局长、主任上电视的”。那么,一旦主事者离开,继任者会不会坚持,那是一个问题。 另外,武汉的电视问政的复制性也被公众打上了问号,更未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股热潮。即使在一些城市论坛上出现了百姓要求当地也进行电视问政的呼声,但效仿者寥寥。 著名评论员邱震海认为,

文档评论(0)

cbf9679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