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稿抄本的鉴别
稿抄本的鉴别
從書籍形成的方法来看,現存古籍主要包括兩種:印本和寫本。顧名思義,印本除了我們常見的一般印刷品之外,還應該包括拓本(石本),寫本則指手寫而成,包括稿本和抄本兩類。
一、相關定義
稿本
《古籍定級標準》對稿本的定義是:“指作者親筆書寫的自己著作的底本。分手稿本、清稿本或修改稿本。”這個定義有些過於狹窄,與實際情況有所出入。
瞿冕良先生的定義則是:著者的原稿。如經整理謄清後稱清稿本。清稿本必須由著者親手校定並蓋有印記為憑。著者親自寫得稱手稿本(手定稿本),如清人錢曾《讀書敏求記》、《述古堂書目》就有他自己的手稿本。如係刻本所據之稿本則稱底稿本。(瞿冕良编編著《古籍版刻辭典》P637)
黃永年先生認為“稿本,廣義的是凡撰寫的文章著作沒有付印的都應叫稿本,付印了那原稿也仍是稿本。”
稿本在形成過程中會形成不同的本子,各家各有不同的稱呼,如陳先行先生認為大致可以分为初稿、修改稿与定稿等三种;瞿先生則指出有手定稿本、清稿本、底稿本等不同稿本;黃永年先生的意見則是“稿本又應分為三類,即‘原稿’、‘清稿’和‘寫樣待刻稿’”。因為現在著錄要求一般不需要加以細分,因此也就不必太過考究。
特殊的稿本:陳先行先生認為下列兩種本子也可稱為稿本:一是“作者對其著作之修改不僅在謄錄本或初稿本上進行,也有在未正式印行的刻本上進行,也應視為修改稿本”;二是“即使該書正式印行之後,在印本上繼續作批校修改者,同樣應視為修改稿本”。此外還有一種編輯稿本,編輯者作為第二責任者,其編輯稿當然屬於其本人的稿本。
抄本
瞿先生的定義是:也稱寫本,即抄寫的書本。……後來習慣上唐代以后都稱抄本,唐及唐以前則稱寫本。……宋代以後,雕版雖已盛行,但有些比較專門、不甚著名而需要不廣的著作,還是靠傳抄來流通的。同時,由于抄本一般均無複本,流傳極少,古代名人手抄本,不僅具有文物性、學術性,也反映了一定的藝術性。因此,抄本圖書一直為學者所重視一直为学者所重視。(P233)
抄本有不同的類型,最特別的是影抄本.黃永年先生的定義是:“又稱影寫本,係用薄而細潔的白紙覆在原本之上,按原本樣式,一絲不苟地將文字(乃至版匡、欄線、魚尾、刻工等)影描下来,力求保持原本面目,乃有“下真迹一等”之誉。”影抄本一般認為從明末汲古閣開始出現,但陳先行先生認為其出現年代要比毛氏早很多。歷史上的影抄本也以毛氏汲古閣最为精美,無論紙墨或寫工都是精美異常。咋看之下很容易將其与宋元刻本混淆。清初钱曾述古堂的影抄本也是比較有名的。
在一些藏書家的書目中,有時還有“精抄本”一說,其形式上紙墨考究,抄寫工整精妙,內容則經過精心校勘堪稱善本。
名家抄本 明清兩代,著名的藏書家或一些學者,都有抄書的習慣。名家抄書,個別是自己抄寫的,一般部頭不會太大。多數則是請人代抄的,但在名義上仍歸屬于這位名家。名家往往有自己的書齋、堂號等,因此也就常稱為某氏“某某堂”、“某某齋”抄本,如明代范欽的范氏天一閣抄本、明末清初毛晉父子的毛氏汲古閣抄本、清初徐乾學的徐氏傳是樓抄本
寫本:廣義的寫本是與印本相對應的稿本、抄本等(陳先行先生認為應該還包括批校本),狹義的寫本僅指抄本而言。寫本的概念主要出現於宋代,宋人習慣於將抄本稱為寫本,以與當時盛行的雕版印本相區別。目前國內一般將唐五代及以前的抄本稱為寫本,明清兩代著名的《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等大型官修圖書的繕寫本也習慣上稱為寫本。但在古人那裡,一般沒有這麼明確的區分,像清代著名學者焦循在其《里堂書跋》中,所用“寫本”一詞及指抄本,也有指稿本的。當代著名版本學家、北京圖書館的冀淑英先生,她在談及《永樂大典》時也稱之為抄本。
稿本和抄本在實際工作中常常容易混淆
黄永年先生在關於《稿本的鑒別》一節中舉了下面一個例子:抄本《汪氏說鈴》,二卷一冊,卷首題“鈍翁自注”,“後學惠棟增補”,有順治十六年冬十月鈍翁自序和王世祿題詞,左闌外邊有“紅豆齋藏書鈔本”七字,孫毓修小綠天舊藏。按鈍翁為汪琬的別號,《說鈴》是他記述同時文士詩文言行的小書,有寫刻本也很少見,《販書偶記》未曾著錄,這惠棟的補注本不僅未見著錄且未刊刻過。這個本子既印有“紅豆齋藏書鈔本”,與前引《書林清話》所說惠棟抄本的特徵符合,可以斷定是惠棟撰成補注後的清抄本,而且還是未刊刻過的清抄本,自可珍貴。
這個例子有兩個問題需要說明:一是黃先生認為這是一個清抄本。按我理解,這是從本書責任者是汪琬來說的,汪琬的著作,惠棟自己或讓他人抄錄,當然是抄本。但問題是:書的卷端有“後學惠棟增補”字樣,說明惠棟本人也是責任者之一,只不過他僅僅是增補註釋而已。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本子應該是惠棟增補的稿本。這種情況並不罕見。當然,簡單說這個本子是稿本,容易令人誤會為汪琬的稿本,但如果說明是惠棟增補的稿本則比較明晰。因此,現在在著錄版本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