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文化常识复习学案.doc
一.纪年纪时
1.关于古诗文与纪时
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更定:见于张岱《湖心亭看雪》。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暮春: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2.关于古诗文与节日
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3.关于中国古代纪年
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前135)。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1795年,历60年。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的关系,像康熙、乾隆时期史称“康乾盛世”。又如唐玄宗用“开元”为年号历28年(713—740),史称“开元盛世”。在社会动荡的年代,如北宋末年、南宋末年,皇帝频繁更换年号,如,徽宗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如理宗之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祐、宝祐、开庆、景定等,企图借不断更换含有吉祥意义的年号来振兴国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补充资料】
中国古代的纪日和纪时
上古时代纪日,不是像现在这样,以初一、初二、初三……十一、十二、十三……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的顺序纪日,这是稍后才使用的方法。最早是用天干纪日,如夏代后期几个帝王使用“孔甲”“胤甲”“履癸”等名号,即可为证。殷代已使用干支配合纪日法。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有一块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的牛胛骨,上面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很可能就是当时为计算日数所使用的干支表。据考证,春秋时期第一次日食发生在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现经科学推算,这个日期是准确的。而从那以后,各代史书都使用干支纪日法,一直延续下来,没有间断。而民间则主要使用顺序纪日法。
近人还有使用韵目纪日法的。取平水韵之106韵目依次分别代表一个月中的某一天,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等。一般多用于电报,如1927年5月21日,许克祥在长沙发动反革命政变,因为21日的韵目代日是“马”字。所以人们称这次事变为“马日事变”。
要知道古书上所记干支之日是农历该月的第几天,相当于阳历的几月几日,可查陈垣编的《二十史朔闰表》(中华书局1962年修订本)和薛仲三、欧阳颐编的《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三联书店1957年出版),前者以中历为主体,后者以西历为主体,均可互相换算。
古人对日期先后的概念相当明确。今日称今,昨日称昨,明日称翌(yì)日,明早称诘朝,三天前的日子称前日,过去的日子称昔、昔者、曩者,三天后的日子称后日,一旬以外的日子称为来日。
古人对一年中一些特殊日子作出特殊规定,称为节日,各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活动。如:
元旦──正月初一,又叫元日,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多集中在这一天,一向极为隆重,叫做过年,现在叫春节。从五代起有贴春联的习俗。还有贴门画(神荼、郁垒或秦叔宝、尉迟恭像)、贴年画、放鞭炮、舞龙、舞狮等风俗。
人日──正月初七,据传说,正月初一为鸡日,二日为狗日,三日为猪日,四日为羊日,五日为牛日,六日为马日,七日为人日。
上元──正月十五日,又叫元宵节、灯节,民间多张灯为戏,举行灯会、花会、灯谜会。据说最初始于汉代,而盛于隋唐以后。
社日──立春后之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为农家祭社(土神)祈年之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
花朝──二月十二日,据说是百花生日。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民间禁火三日,据说起源于晋文公纪念介之推。
清明──即24节气中之清明日,古人往往要祭祖、扫墓,至今某些地区仍然如此。
上巳──三月三日,人们多至郊外春游,水边宴饮,以祓除不祥,叫做踏青。
浴佛节──四月八日,据说是释迦牟尼的生日,各寺庙皆有盛大佛事活动。
端午──五月五日,又叫端阳节,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船,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或伍子胥。还有门前挂菖蒲、白艾,洒饮雄黄酒,襟前挂衣香粉荷包等习俗,据说可以避瘟疫。
伏日── 一般约指初伏第一天,农家要歇伏避暑,举行酒宴。
七夕──七月七日,据说是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人们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妇女结彩缕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