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经 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二)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1.含义:经(路径、途径)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联络、网络)是经络
系统的分支。
2.循行部位:经脉多深而不见,行于分肉之间;络脉多浮而常见,循
行于体表。
3.形态:经脉较粗大,络脉较细小。
4.循行规律:经脉纵行为主;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接口:
经与络之间的区别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先穴位后经络”和“先经络后穴位”之争。
(一)对经络感传(得气,气至)现象的观察
(二)导引行气的自我体悟——内景返观
《古壮医乾坤掌气功图谱》绝对年龄为四千年。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之”。
☆接口:
●“导引”见于《灵枢·病传论》。导,导气,通过调节呼吸、吐故纳新;引,引体,即肢体身形的运动;按蹻,按摩。
●气功三大必备环节:调意,意守入静(独立守神);调息,吐故纳新(呼吸精气),调身,引体按蹻(肌肉若一)。
;(三)对内脏疾患在体表相应经脉出现症状与体征的观察
“内脏疾患在体表相应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如相应的神经节段出现皮肤过敏带等)”【董征.体表内脏相关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4】。
(四)对穴位主治功用的归纳
相同或类似主治作用的学位往往聚集在某一条线上,连点而成线。
☆缺口:
实际上是“先穴位后经络”的观点。
(五)解剖生理
(六)阴阳五行学说
阴经阳经,阴络阳络;五输穴等。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脉
1.正经(十二正经,十二经脉)
正经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为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为气血的主要通道。
☆接口:
为什么十二经脉又称正经?(有一定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利,走向和交接有一定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有表里关系)。;2.奇经(奇经八脉):奇经有八,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
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
其它经络的作用。
☆接口:
为什么称奇经?(无表里关系,无直接络属脏腑,除任督外无本经
穴位,不直接参与气血流注)
3.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
在体内的联系。
;(二)络脉
●别络:较大的络脉,十五(六)支。加强表里阴阳两经在体表的联
系,补正经循行的不足,调节一身络脉等作用。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浮而常见的络脉。
●孙络:最细小的络脉。
(三)连属部分(经筋和皮部)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
系,联缀四肢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机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第四章 经 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一)命名依据
1.内为阴,外为阳:内侧面阴经,外侧面阳经。肢体内外侧面各有
前、中、后之分,名称则有太阴阳明、厥阴少阳、少阴太阳之别。
2.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腑,以所属脏腑命名。
3.上为手,下为足:上肢手经,下肢足经。
(二)具体名称
经脉名称三大要素:阴或阳、脏或腑、手或足。
;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至内踝上八寸处,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
☆接口:经脉名称,应写全称。
☆接口:掌握规律的重要性。;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
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3.手足阴经在胸腹腔交接;☆接口:
走向规律即能体现交接规律。;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一)头面部
阳明经——面部、额部
太阳经——面颊、头顶、头后部
少阳经——侧头部
☆窗口:
头为诸阳之会;(二)四肢部
太阴在前
阴经内侧面,手足三阴经 厥阴居中
少阴在后
阳明在前
阳经外侧面,手足三阳经 少阳居中
太阳在后
☆接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