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章 水圈6.2 地下水;6.2.1 岩石中水的类型;透水岩石——可以让地下水通过的岩石,如:砂岩、砾岩、石灰岩、白云岩等
弱透水岩石——岩石的透水能力较差,如:泥岩、亚粘土、黄土等。
隔水岩石——地下水难于通过的岩石类型,如:玄武岩、安山岩、粘土岩、结晶岩石等。;6.2.2 地下水的成因及赋存方式;上层滞留水 在包气带范围内,由大气降水形成的,滞留在局部隔水岩石之上的聚集水。
局部性、季节性、临时性
规模取决于隔水岩石的大小和大气降水量。;;补给区 含水层标高最大的出露于地表的区域,大气降水在补给区入渗到透水层中,并沿透水层的倾向流向承压区。
泄水区 是承压水出露地表的地段,其标高比补给区低。
承压区 位于补给区和排泄区之间,是承压水的主要分布区。
层间水 位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称为层间水。可分为层间承压水和层间非承压水。
层间承压水 承压水同样受到上下隔水层的限制,且不受局部排泄作用的影响,使层间水承受一定的压力。
层间非承压水 位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中。这类地下水通常分布于地形切割严重地区,而且未充满整个透水层的空间。;;泉水出露地表时,由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变化,泉水中所含物质沉淀在露头附近形成独特的堆积物,称之为泉华。;6.2.4 地下水的作用;破坏作用
机械潜蚀作用 由于在岩石空隙或裂隙中的地下水流动速度非常缓慢,其机械作用一般较弱,只能对细小颗粒的粉砂、粘土级别的松散碎屑物进行机械潜蚀。如果发育地下河,则可以形成与地表流水类似的侵蚀作用。
化学溶蚀作用 这是地下水潜蚀作用的主要形式。并可形成各种地下岩溶地貌。一般地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主要是含有CO2的水对碳酸盐岩的溶蚀。;搬运能力的大小与潜蚀能力的大小成正比。
机械潜蚀的产物以机械搬运为主;溶蚀的产物则以溶液的形式搬运。
地下河则有很强的搬运能力。
通过地下水所搬运的物质成分,可以了解地下水所通过的岩石的物质组成。;过饱和沉积 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的变化,可使地下水的溶解物产生过饱和,使搬运物沉积下来。
地下水的过饱和沉积物有以下一些主要类型:
泉华 钙华;硅华。
溶洞滴石 由于CO2的逸出,使CaCO3沉淀下来而成,有石笋、石钟乳等
矿脉和假化石 溶解了矿物质的地下水在流入岩石的裂隙后,由于压力的降低,矿物质会沉淀或结晶出来,形成矿脉。在一些较紧闭的裂隙中,有时会沉淀一些树枝状的铁、锰氧化物,称之为假化石。;;;石化作用 石化作用是指地下水中溶解的矿物质与掩埋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之间进行的物质交换。
在石化过程中,生物体内能溶解的部分被地下水溶解带走,留下的空间则被地下水所携带的矿物质所充填。生物体的物质成分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其生物结构却被保留了下来。;硅化木;6.2.5 岩溶作用;桂林山水甲天下;象 鼻 山;溶沟;阿诗玛;落水洞
垂向或倾斜的深洞,呈裂隙状或井状深入地下,能吸收地表水流。;重庆奉节县小寨天坑;广西乐业县大石围天坑;江南地缝,全长 37公里,宽1至500余米,深4至900米;盲谷 地表河流流至石灰岩地区水流流进落水洞而形成的没有谷口的死胡同或河谷。;6.3 冰和冰水流;;;;;冰川是由于地球表面的终年积雪,在日照、升华、以及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转化为冰川冰,并发生运动而形成的。
雪原 降雪不能在一年之内全部融化或升华的地区,经过长年累月的累积就会形成终年积雪区,称为雪原。
雪线 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称为雪线。
积雪厚度一般达到40m时,底部的雪就开始转化为冰川冰。;冰形成于雪线之上,但却可以运动到雪线以下。雪的密度为0.085 g/cm3 。
冰川冰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的复杂过程,雪经过融化、冻结和升华等作用逐渐地转变成粒雪,粒雪的密度大约在0.2—0.4 g/cm3左右;在压力和结晶的继续作用下逐渐地变成冰川冰,冰川冰的密度为0.9 g/cm3 。
冰川冰在重力和上覆冰雪的压力作用发生运动,形成冰川。;6.3.1 冰川的类型;拱型冰川;悬冰川;冰窝冰川;7.3.2 冰川体系;冰川运动的速率一般很低,其特点就是非常缓慢,在短时间里一般人很难察觉到,因此一开始人们以为冰川是不运动的。
各地区的冰川运动速率也很不一样,山岳冰川的运动速率一般是每年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喜马拉雅山地区最大速率可以达到1300米/年。
大陆冰川的运动方式则是边缘部分较快,中间部分较慢。;冰 川 运 动 示 意 图;由于冰川下部的流体各处快慢不同,上层坚脆的冰体強度很低,加上山岳两侧谷壁的摩擦力和冰川底下山岳地面的高低起伏地形,所以冰川表面发生许多冰隙。冰隙是冰川中最明显、最丰富的构造。 ;6.3.3 冰川和冰水流的作用;冰川对其底部岩石的破坏作用称为刨蚀。
由于冰川的压力和破坏,使底部岩石发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培训试题及答案.doc VIP
- 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完整版.pptx VIP
- 产品设计开发控制程序.docx VIP
- 西门子S7-1500系列PLC技术及应用.pptx VIP
- 现代工程图学习题集葛常清习题答案.pdf VIP
-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第9版 pdf.docx
- 生猪屠宰兽医卫生检验人员理论考试题库资料及答案.pdf VIP
- 爱国、爱校、爱家教育主题班会课件.pptx VIP
- (高清版)B/T 13813-2023 煤矿用金属材料摩擦火花安全性试验方法和判定规则.pdf VIP
- 3.2《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教学设计-中职高二语文(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