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贮藏期病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薯贮藏期病害

甘薯贮藏期病害 Sweet Potato Storage Diseases 甘薯贮藏期病害在我国有10余种。其中,生理性病害主要是由低温引起的冻害;侵染性病害主要有:黑斑病、茎线虫病、软腐病、干腐病等。贮藏期病害可造成甘薯烂窖,其损失约占贮藏量的10%。 冻害 冻害是甘薯贮藏期腐烂的主要原因之一。薯块在受冻一周内,与健薯无明显区别,薯皮略带暗色,失去光泽,用手指轻压有弹性感觉,剖开冻薯可见薯皮附近的薯肉迅速变褐,受冻越严重变褐速度越快。受冻部分水浸状,用于挤压,有清水渗出。受冻薯块往往形成硬心、硬皮,且发苦。冻害造成的腐烂,一般从薯堆表层开始。 甘薯在9℃以下的低温环境贮藏时间较长,就会破坏薯块的生理机能,产生冻害。受冻以后,需经过一段时间,才开始腐烂。一般在4~5℃时,冻害持续半个月开始腐烂;6~7℃时,持续一个月后才开始腐烂。低温持续的时间越长,遭受冻害越重。 甘薯遭受冻害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收获过晚,窖外受冻,入窖后15d左右开始腐烂,称窖外冻害;二是在贮藏中期和后期,由于窖浅或防寒保暖条件差发生冻害造成腐烂。薯块受冻后,易被弱寄生菌侵染,造成腐烂,所以甘薯贮藏期生理性冻害与侵染性病害密切相关。 侵染性病害 黑斑病:病薯可来源于田间侵染,但主要由入窖前的伤口受侵染所致。伤口处先出现灰白色霉斑,后变灰褐,薯块表面变黑,继而病斑凹陷,扩大,出现刺毛状物,形成典型黑斑病症状。病原为子囊菌亚门的甘薯长喙壳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et Halsted。甘薯生长期、贮藏期均可受害,病菌主要由伤口侵入,田间病薯及旧窖遗留的病菌是初侵染来源。10~30℃均能引起发病,35℃时则不侵染。 软腐病:俗称水烂,是贮藏期的重要病害。薯块发病后,患病组织软化,呈淡褐色水浸状,破皮后流出黄褐色汁液,带有酒味。病部表面长出白色棉状菌丝,并生出灰黑色小粒,即病菌孢子囊。病情扩展迅速,环境条件适合时,4~5d全薯即腐烂。病原为接合菌亚门的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 (Ehr.ex.Fr) Vuill.。菌丝及孢囊梗白色,孢子囊黑色,孢子囊内含大量褐色、单胞、圆形的孢囊孢子。病菌的有性态产生接合???子,只有存在可亲和的两种交配型菌丝时,才可产生。病菌在23~25℃发育最好,6.5℃以下,30℃以上则不发育。孢子萌发适温范围为26~29℃。病菌腐生性较强,从伤口侵入,由死的寄主组织提供营养。侵染一般自薯块两端或死蔓和毛根相连处开始,侵入后,病菌产生果胶酶、淀粉酶和纤维素分解酶,分解寄主细胞中胶层及其他成分,使细胞离析,组织溃散而形成腐烂症状。病原菌以孢子囊随气流传播。病菌除危害甘薯外,还可危害多种作物的果实和贮藏器官。病害的发生与薯块的生活力强弱关系密切,薯块受冻,生理机能衰退,病菌易于侵入。薯块伤口多,环境条件不利于伤口愈合等,都是加重病害的因素。 在较低温度条件下,毛霉的一些种(Mucor spp.)也可引起软腐病。 干腐病:甘薯贮藏期干腐病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在薯块上散生圆形或不规则形凹陷的病斑,内部组织呈褐色海绵状,后期干缩变硬,在病薯破裂处常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层。这类干腐病是由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的尖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Snyd. Hans.,腐皮镰刀菌F.solani (Sacc.)Mart.及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 (Sheldon)Snyd. Hans.的一些株系引起。尖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除产生大、小型分生孢子外,还可产生厚垣孢子。小孢子假头状着生。串珠镰刀菌不产生厚垣孢子,小孢子念珠状串生。尖孢镰刀菌大型分生孢子宽度大于4μm,而腐皮镰刀菌小于4μm,3种镰刀菌培养性状及产生的色素也有区别。另一类干腐病多在薯块两端发病,表皮褐色,有纵向皱缩,逐渐变软,薯肉深褐色,后期仅剩柱状残余物,其余部分呈淡褐色,组织坏死,病部表面生出黑色瘤状突起,似沙鱼皮状。引起这类干腐病的病原物为子囊菌亚门间座壳属的甘薯间座壳菌Diaporthe batatatis Harter et Field.。假子座发达,黑色,生于基物内,部分突出,子囊壳埋生于子座基部,有长颈伸出子座外。子囊短圆柱形,顶壁厚。子囊孢子椭圆形或纺锤形,双胞,无色。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拟茎点霉属甘薯拟茎点霉Phompsis batatae Ell.et Halst。分生孢子器中产生二种类型分生孢子,甲型:无色、单胞,纺锤形,直,通常含2个油球;乙型:无色,单胞,线形,一端弯曲呈钩状,不含油球。干腐病菌从伤口侵入,贮藏期扩大危害,收获时过冷、过湿、过干都有利于贮藏期干腐病的发生。 灰霉病:薯块在窖内受冻后易

文档评论(0)

80219p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