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文献学总论浅析.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獻學的理論與方法 王树林 讲授;第一讲 文献学总论;第一节 “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第二节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 第三节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參考書目:;1、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3、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4、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5、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6、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8、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9、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10、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11、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2、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13、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14、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5、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16、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7、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18、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9、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20、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21、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2、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23、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24、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25、何新文:《中国文学目录学通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6、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7、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8、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29、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0、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31《校雠广义》(版本、目录、校勘、典藏)》(程千帆、徐有富,齐鲁书社 1998) 32《中国古文献学史》(孙钦善,中华书局 1993)及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3《古籍整理教程》(时永乐,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34《古籍整理学》(刘琳、吴泽洪,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第一节 “文献”与“古典文献学”;一、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 英国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一段话的翻译: 门修斯(Mencius)的格言:“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太阳,居于民众之上的也只有一个帝王。”可以适应于所有大型帝国所建立的界域。 乍一看,仿佛“门修斯”又是一位陌生的国际学术大师,这不过是译者开的一个“低级玩笑”,Mencius是孟子的英文通译名。;原文见《孟子·万章上》: 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引自《礼记·曾子问》: 曾子问曰:丧有二孤,庙有二主,礼与?孔子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尝禘郊社,尊无二上,未知其为礼也。 格言不是孟子说,而是孔子。 ;二、對“文献”的理解 文献:文—文字,记载。献—贤,贤者所述,真实性口述。 《论语?八佾第三 》: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按郑注,“文”指“文章”,“献”为“贤”或“贤才”。 朱熹: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君言矣。;郑、朱把“文献“一词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所谓贤人,当指那些博学多闻的人,或熟悉掌故的人,相当于今人所说的“活字典”。 因此,今天有学者(如李泽厚)把孔子所说“文献”翻译成“文字材料和活材料”。;把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时视为“文献”,这一点在司马迁写作《史记》时得到了比较充

文档评论(0)

a33666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