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纵隔肿瘤的病案查对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纵隔肿瘤的病案查对资料

纵隔肿瘤病案查对;纵隔分区;纵隔7分区法【《现代全身CT诊断学》李松年】 前纵线:胸骨柄后上缘与心影后缘膈交点的连线 后纵线:各胸椎椎体前后缘中点连线 上横线:胸骨角与第4胸椎椎体前下缘的连线(轴位约平主动脉弓水平部平面) 下横线:通过第9胸椎下缘与上横线平行的线段(平下肺静脉入左心房层面); 前上区 中上区 前中区 中中区 后区 前下区 中下区 ;前纵隔原发实性肿瘤病案讨论;1.胸腺瘤;2007.11至2008.2月共查到12例胸腺瘤患者(包括术后患者) 11例患者年龄在40岁至60岁之间,1例患者年龄22岁; 有肌无力征状者7例;患者女性,51岁;女性,42岁;女性,42岁;CT表现:胸腺瘤位于7分区法的前上区或者前中区,病灶内密度可不均匀,边缘光滑或不规则,边界清楚或模糊,可蔓延生长;增强后病灶呈轻度强化。一般其占位效应不明显,当瘤体较大且位于中线时可推压心血管。;2.畸胎类肿瘤;3.淋巴瘤;总查到患者17人(包括复查病人) 年龄位于10至25岁之间者11人,30岁至40岁者2人,40岁至60岁者3人,60岁以上者1人。; ;;患者女性,12岁;患者男性,16岁;患者男性,15岁;一些纵隔少见肿瘤;纵隔神经内分泌癌;;;术中见肿瘤与胸骨上段粘连紧密,质硬,心包表面和纵隔可见多条曲张静脉。 术后免疫组化病理报告:纵隔纤维组织内查见癌细胞,肿瘤细胞表达:CK++,CK18++, NSE++,SCLC+,不表达EMA等,根据其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特征考虑为神经内分泌癌 另一相同病例,患者男性,5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hu;;;纵隔纤维肉瘤;;;;纵隔良性间叶瘤;;;;术中见:病变位于左前上纵隔,呈不规则状,色泽暗红,质软,侵及右侧纵隔胸膜,基底部与左无名静脉、胸主动脉、左肺动脉粘连并突入左侧胸腔压迫肺上叶不张,下段与心包粘连,有较完整的包膜 术后病理:良性间叶瘤伴多核巨细胞反应;另2例误诊病例;;;;;支气管镜检:(左肺上叶)未分化小细胞癌 纵隔穿刺活检病理回报:(左前上纵隔)纤维组织内查见肿瘤细胞,根据组织免疫学特点及免疫学表型特征提示未分化小细胞癌。;另一例患者胸部CT示:双肺多发结节影,位于右肺上叶前段者形态较不规则,伴有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 对于前纵隔实性病变CT诊断的一些初步认识(需排除全身其他部位恶性疾病后) 1.前纵隔局限型病变(位于前上或前中区),年龄较大者,应先考虑胸腺瘤;或病变体积较大,占位效应不明显者;或者伴有肌无力的临床症状者,应考虑此病。 2.纵隔内广泛的多发淋巴结肿大并融合者,而无肺内表现者,应先考虑淋巴瘤;或可以扩大扫描范围及询问病史来提提高正确诊断率。 3.前纵隔巨大病变,占位效应明显,年龄较大者,应考虑到纵隔间质来源肿瘤可能。 4.中年人,纵隔内局部淋巴结肿大(融合或不融合),伴有肺内表现者应考虑肺小细胞癌可能性。 ;谢谢!!;前上区常见的原发性纵隔肿瘤为:胸腺瘤;前中区常见的原发性纵隔肿瘤: 胸腺瘤 生殖细胞瘤 恶性淋巴瘤;;;;;

文档评论(0)

baob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