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外盈余管理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标签:标题]
2016
PAGE11 / NUMPAGES11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中外盈余管理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一、前言
中国论文网 /2/view-7350240.htm
研究意义
从1991年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的开放,我国的证券市场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间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历程,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因为过快发展而出现的问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像银广夏、绿大地等重大会计信息失真事件在中国频频曝光,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了。中国的GDP在不断地高速发展,随之诞生的企业要寻求资金来拓宽业务,为了吸纳资金,很多会选择上市来融资,在中国上市的“门槛”比较高,很多企业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钻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的漏洞,进行盈余管理,来粉饰报表。虽然我国的会计准则一直处于不断的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中,但是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出台一个新的会计准则,总会有人去研究,找出其漏洞,进行盈余管理。西方证券市场发展起步早,特别是全球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其证券市场比我国早200多年起步,各项政策和体系都较我国完善。因此,笔者认为通过对中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惯用的手段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规范和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相关制度提供借鉴意义,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良好的发展。
相关概念介绍
1.盈余管理
目前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国内外文献中有几个被广为引用的有代表性的定义。1.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AP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2.Healy和Wahlen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的过程中运用个人判断改变财务报告的数字,达到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结果的目的”;3.陆建桥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出的会计选择”;4章永奎、刘峰则认为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为特定目的而对盈利进行操纵的行为”;5.程书强认为盈余管理是“为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制度和准则所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等手段对盈余进行调节,以达到各种目的的机会主义行为”。
鉴于上述学者的阐述,本文将盈余管理定义为Scott的观点“在GAAP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2.财务舞弊的定义
美国注册舞弊检查师协会1993年对财务舞弊做了如下定义:有预谋的,故意误报或遗漏重要的事实或会计数据,误导阅读者并且在现有信息的情况下会导致其改变判断或决策。
我国2001年发布的《独立审计准则第8号一错误与舞弊》中对舞弊的定义是: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它包括: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
3.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的区别
美国1999年的《蓝带报告》中认为盈余管理是“蓄意选择形式上被GAAP所认可的会计处理方法,以达到管理当局所希望的会计数据,而实质上不能反映公司的真实经营业绩”,而对于违反GAAP的会计处理,《蓝带报告》将其表述为“欺诈”。需要指出同时国内还广泛使用着“利润操纵”、“会计操纵”等概念。王跃堂认为利润操纵是“上市公司违反会计管理违法行为”;林长泉等则认为“利润操纵是以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为媒介,通过采取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对披露的利润信息进行事前有意的加工,处理已得到期望的报告利润”。
从而本文认为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的根本区别在于:盈余管理是在法律或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财务舞弊则是以违法的手段粉饰财务报告。
二、国内外盈余管理理论研究
盈余管理动机研究
希利发表的篇名为“分红计划对会计决策的影响”的论文,对盈余管理的契约动机进行了研究。希利观察到,在进行盈余管理前,管理人员拥有关于公司净利润的内部信息。希利认为由于外部的利益集团,包括董事会本身可能都无法准确的了解公司利润,所以管理人员就会乘机操纵净利润,以使他们在公司薪酬合同中规定的奖金最大化。Sweency对由于合同导致盈余管理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她选取了1980-1989年间第一次违反债务条款的130家制造业公司作为样本公司,另外又选中130家未违约公司作为控制样本公司,以检验公司在违约年份前后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结果她发现只有在不增加现金流出时,管理当局才会选择变更会计方法来推迟债务违约,如果造成明显的现金流出,即便可能推迟债务违约,管理当局也不会选择这种变革。[希利的观点转引自:威廉R.斯科特[1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做香囊(课件)-三年级上册劳动.pptx VIP
- 新思路大学英语基础教程第一册.docx VIP
- 2025年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11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5年【合成氨工艺】考题(含答案) .docx VIP
- 重庆市人民小学四年级数学竞赛试卷及答案_学科竞赛.pdf VIP
- PC(装配式)结构施工监理实施细则.doc VIP
- 民警心理健康辅导课件.pptx VIP
- 考古与文物 讲座7-2元、明、清时期的瓷器.ppt VIP
- 考古与文物 讲座6-3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作伪与辨伪.ppt VIP
- 期末综合题训练-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含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