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机市集的“食物公民”.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京有机市集的“食物公民”

[标签:标题] 2016 PAGE11 / NUMPAGES11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北京有机市集的“食物公民” 7月16日的清晨,北京马甸玫瑰园的一角,早起的老人们像往常一样晨练。这些常住民们并不知道,不一会儿,这个原本安静的公园一角会成为热闹的农夫市集。   9:30市集开集了。赶集的人们魔术般的从这个城市的四面八方聚拢过来,片刻工夫,就将这里变成了玫瑰园最人声鼎沸的角落。   各类摊点在市集上挨次排开,菜篮里、桌布上摆满各式当季蔬菜或日用品等;有些摊点旁还立起广告,放着“请赐名片”的小盒;胸前别着“市”字纸牌的市集志愿者们热情地做着讲解;市集上,没有太多的讨价还价,更多的是买卖双方互留联络方式,看起来更像一个交友聚会。   有吃的,有喝的,还有用的;关键词是“无农药化肥、无添加剂”――这就是新近在北京兴起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7月16日的开集已经是“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第八次开集了。熙熙攘攘的赶集者中不乏名人和明星的身影。人们在这个小小市集的各摊点前穿梭,哪怕不买东西,也可以闲适地跟农户或志愿者们聊聊天,问问他们有机食品都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农户和志愿者们则会热情地记录下愿意留下姓名的市民们的联系方式,承诺若有什么活动就会通知这些市民。   亲切感,是氤氲在这个市集中的一种久违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食物和手工品拉近,农户和市民的关系也从那个简单又粗暴的“消费与被消费”的链条中释放出来。   熟人社区的雏形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诞生于去年8月份,由一群关注生态农业和三农问题的消费者志愿发起,旨在拉近农户和市民们的直接沟通。在这里,练摊儿的是认同有机理念,承诺不使用农药、化肥和转基因种子,养殖密度合理,不喂含抗生素激素饲料的独立中小规模农庄或农户;逛摊儿的大多是对这个市集多少了解些的市集的粉丝。   市集最初的发起人是一个个子不高、黑黑瘦瘦的日本女孩植村绘美。第一次的有机市集是由植村绘美找到场地,小毛驴农场的石嫣则帮助她找来五六个在有机生产圈里比较靠谱的独立中小生产者。而参加的人,多半也是对有机食品有所了解的“圈内人”。   市集的伊始,便是一个熟人社区的雏形。这是人们在市集中彼此信任和有亲切感的基础。   接下来,美国女孩梅若琳和在某农业NGO工作的中国女孩常天乐也加入了组织者的行列。随着市集新浪微博的开通,市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关心蔬菜和粮食的市民也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这个熟人社区的圈子越铺越大。   当然,这个市集的功能并不仅仅是“买和卖”。以7月16日的这场市集为例,从10:30开始,市集陆续组织了五个讲座。植村绘美开这个系列讲座的头炮,刚刚从英国赶回的她,用英文讲“英国生态农业”。接下来,主讲人的身份各异,有小毛驴市民农园名誉园长石嫣、小团山香草农庄的郭中一、市集做代购的消费者神包私厨以及市集核心志愿者常天乐。   每个讲座的时间不长,内容却丰富得很,从中美两国的社区支持农业、生态农业的多功能、消费者有机代购的实践与经验,再到有机农夫市集的现状、困惑和未来。这些讲座正契合了植村绘美创办这个市集的初衷一沟通和教育:“城市消费者大多远离土地,不了解农业,习惯从超市购物却不知这些食品从何而来,生产过程如何。所以我们希望消费者能够在市集上与有机农户面对面交流,了解健康、安全、环保、美味的食品是怎样来到我们餐桌的。消费者也可以和农户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去拜访农户,亲自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环境。”自我约束的农户   “二姨”陈艳红是参加市集的有机农户之_。   “二姨”是外交学院赛扶团队对顺义农民陈艳红的称呼。陈艳红的侄子在外交学院求学,帮二姨陈艳红加入了“北京有机农夫市集”,还发动赛扶团队的孩子们做志愿者,在新浪微博帮她开通了微博与消费者沟通,并组织购买者去菜地观光,一个个做得不亦乐乎。   陈艳红也忙得不亦乐乎,作为目前市集加入者中唯一土生土长的本土农户,特殊的身份让她成为市集的新晋红人。   陈艳红很外向,聊起她家自父辈就―直延续的传统种植方法以及家里存了近半个世纪的用来点豆腐的传统卤水头头是道。这个中年女人继承了父辈传统种植的经验,为了维持生计,她把屋前的废弃猪圈垦成了菜田,再加上鸡窝后的半亩地,都成了她家的自留地。   在加入农夫市集之前,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蔬菜平时主要供自家食甩在加入了市集之后,她将多余的蔬菜带到市集来卖,竟然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追捧。带到市集的鸡蛋蔬菜往往被抢购一空。而现在,随着微博的开通和市集志愿者的帮助,每周几乎都有两三拨市民打个招呼就奔她家考察兼购货。   在农夫市集上,陈艳红家的鸡蛋卖到20元一斤,蔬菜5元一斤,这样的价位让村里人眼红。   有村民找到陈艳红,问她可不可以代售他家的菜。这个“二姨”很在意已经树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mccpppo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