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人间四月天.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又见人间四月天

[标签:标题] 2016 PAGE9 / NUMPAGES9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又见人间四月天 见到张锦平、宋丰光夫妇,我就想,上帝这个家伙可能也是个艺术家,也爱喝个小酒,他在造人的时候,浮想联翩,心生狂野,肆意挥洒,把芸芸众生扔在苍穹之下,把极少数宠儿点缀成鲜花朵朵,这些宠儿冥冥之中带着某些天意和使命创造着人间四季,江河横流,于是,就有了艺术家和他们的世界。   几年前的一个春天,受锦平夫妇之邀,我去淄博参加他们夫妇的画展,开幕式大厅里,宋丰光先生致辞,锦平站在旁边,丰光说,感谢家乡父老,感谢师长朋友,这时现场还很嘈杂,他又说,感谢我美丽的妻子,并转过身来拍拍锦平肩膀,现场安静下来,大家的眼睛也向锦平聚焦,丰光先生大概受到了鼓舞:“我的妻子张锦平年轻时就美丽,现在还依然这么美丽”!人群里响起了掌声还有欢快的口哨。   记得那一刻,我的脸上有春风吹过,心里的一角被悄悄打开。活着的当下,有多少生命已挣扎、消解成许多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沧桑和无奈,麻木和猥琐,而艺术家和他们的创作却为我们解读着当下文化的缺憾和缺位:这就是敬畏艺术,敬畏生命。当一个年过五旬的艺术家大庭广众之下赞美他妻子的美丽时,岁月也感到了狼狈。   这个画面让我想起上世纪s四十年代那些著名的才子才女们,如何搭起一道文化风景,其中,最为耀眼的是林徽因和她的太太客厅。   这对画坛伉俪一个来自马踏湖,一个来自沂蒙山。在那次画展上,品读他们夫妇的作品,感到风格独特,立意高远,洒脱而又克制,传统而又洋气。不一样的高山流水,山野烂漫,乡村风情,把几十年的创作浓缩成一个立体的艺术关照。展出的大部分作品是夫妇二人的共同创作,他们就像一座大山,你分不清哪条山脉里的哪湾小溪流淌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思妙想,他们就像并立的两棵大树,你分不清哪个枝杈上的哪片叶脉如诗如歌,他们就像一条河流,飞飞扬扬的浪花溅起的是千百年的激情和梦想……   宋丰光先生的花鸟画经过千池百墨的浸淫和修为,已山高为峰,自成一家。他笔下的马踏湖,让我们听到了蛙鸣荷语,远古回声。这个当年的湖边少年,活了半辈子,走遍了大半个地球,却从未走出他的马踏湖。   一次,好友聚会,丰光先生即兴画了一幅竹子送给了一个朋友,当晚,他从长清赶回家就打电话给那个朋友说画的不太满意,还得补上几笔。第二天一早下着小雨,宋丰光就急忙赶到朋友那里,对那幅画进行润色。再品竹子,枝干苍劲,内藏风骨,只隔一日,却见三秋。   多年来,宋丰光的马踏湖和张锦平的沂蒙山已成为他们创作的文化意象,萌动着自我意愿的表达和文化觉醒,犹如空谷幽兰,山河立传,花鸟鸣春。无处不在的人文情怀使他们的作品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如《绿野》《牧羊图》《秋妆》《樨草》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一对画家的生命格局和艺术境界。   我尤其喜欢他们夫妇的题材画。一幅巨幅画作《黄河入海流》,反复品读,读出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几代人的愿景,和现代意识下的审美高度。辽阔天际,芦苇荡漾,飞花如雪,苇丛里少女窃窃,白云下风车旋转……是遥想?是穿越?从天到地,从河到海,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在一脉黄流与蔚蓝交汇的那一瞬间,我们看到了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的握手,这是一个民族的打开和拥抱。宋丰光说,这一瞬间我期待了很久,思考了很多,它们融合得居然是那么平静,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来需要的不止是一个推手,还有一个人类的高度。   创作这幅画,宋丰光和张锦平在五峰山居所挥汗如雨,颠倒日夜,调动起半生积累,把东方笔墨的神韵和西方现代技法结合在一起,使这幅作品无论从构图还是色彩都充满了现代气息和艺术创新,甫一问世,便获得了业内外好评和美誉,并一举夺得了第七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大奖一等奖。   这幅画应邀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了很长时间,也引起了海外艺术家们的关注和好评。《黄河入海流》作为一个东方文化符号解读着古老的黄河和大海,这个符号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的被认同也将伴随着一个民族的改革开放汇入普世价值的江河大海。   黄河,是离我们最近也是离我们最远的一条河流。从文化地理,经济版图,到情感归宿,她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母亲河,是因为她不仅承载着整个民族的历史和苦难,还有生生不息的文化诉求。   为了创作这幅画,他们夫妇沿黄河写生,从构思到完成创作,历时两年半。不知他们是否遇见了黄河纤夫,倾听一曲船夫号子?不知他们是否行走于黄土高原,凝视当年的红色窑洞?不知他们是否立于三江源上,目极涓涓细流成河?当他们把浩繁的写生素材提炼成创作元素时,他们看到了千万条河流奔腾着不一样的浪花汇入了一条终极大河,这就是艺术家的使命。   有了这条自己的“大河”,他们就和自然万物达成默契,会把一棵小树画成一个叛逆的少年,会把一丛野草画成山民百姓,会把一座大山画成父亲的背影,也会把皇天厚土画成想也不敢多想

文档评论(0)

cmccpppo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