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doc

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标签:标题] 2016 PAGE10 / NUMPAGES10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摘 要:当前,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新《环境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标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进程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强化法治环保,是推进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 中国论文网 /2/view-7354098.htm   关键词:环保;法制;绿色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战略位置,十八届五中全会又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时代高度,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也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严格依法保护和治理环境既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更是对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中国梦时代呼唤的积极回应。   一、清醒认识当前生态环保的严峻形势及其特点   据国家环保部日前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尤其是2015年新的《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已取得突出成效,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十二五”前四年,我国COD、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持续大幅下降,分别降低10.1%、9.8%、12.9%、和8.6%,提前半年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十二五”规划目标。2015年,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实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2015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落地实施,国家环保部先后对33个市区开展了综合督察,公开约谈了15个市级政府负责人,督促各省区市对30%的地市级政府进行了环保督察。各级环保部门下达行政处罚决定971万份,罚款42.5亿元。全国移送行政拘留和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分别为2079件和1685件,各级法院受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53件。环保部门共检查企业177万家,查处各类环境违法企业19.1万家,责令关停取缔2万家、停产3.4万家、限期改正8.9万家。这些数据表明,峻法治污、铁腕执法的氛围正在形成,力度也在空前加大,法规发威、管理发力的震慑作用已经初显,但是在这些数据背后,我们依然不可小觑当前面临的复杂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   一是先破坏后恢复、先污染再治理的生态环保乱象仍在一些地区反复上演和恶性轮回。 某地一座古城,城中公园内原本有一块不小的湖面,为发展地方旅游业和特色餐饮业,时任领导头脑一热,废弃公园,引入大大小小数十家诸如水上餐厅等门店,餐余排污没有渠道,只有向湖内大肆排放,结果湖里的鱼死光了,水草也不长了,水鸟也不来了,等到一泓清水变成了一潭死水、臭水,此时官员们才如梦初醒,重新投资修缮恢复公园休闲游乐功能,类似现象不胜枚举。   二是边保护、边破坏的怪圈此消彼长、有禁不止。据有关网络媒体报道,我国西北某地一条著名的山脉作为南北气候分界线,其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分、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但是即使这样一个重要生态屏障也难逃厄运。一边是当地省市政府分别在2007年、2013年通过制定《生态保护条例》进行立法保护,动员各级政府力量对滥采滥挖的采矿企业进行整治关停。但一边还是滥采滥挖、乱搭乱建、乱排乱放、乱砍乱伐的“四乱”现象禁而不止,尤其是掠夺式的开采造成山体满目疮痍,植被锐减,有的山体被削掉一半,有的整条山沟一片狼藉,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直接成为诱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重大隐患,时刻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和野生动物的保护,这种场面与有些地方的湿地保护和水体保护等一样,即似曾相识,也触目可见。   三是甲地淘汰、乙地接纳的生态环保包袱转手传递的合法化程度正在潜滋暗长。当下,一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愿望强烈,积极性高涨,组织大量人员到沪深广等沿海开放发达城市招商,有的开发区还打出了产业转移的响亮口号,其实引进来的大都是对甲地生态环境已经产生较大破坏的能耗大、排污多的企业,故被当地“扫地出门”,而“病急乱投医”的乙地则当然沦为如获至宝的“接盘侠”。   四是顾此失彼、挖肉补疮式的修复保护生态环境,这在某些地方的所谓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的生态恢复与再造的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挖了这里,填到那里,留下了一个个大坑却不再有人问津,久而久之又变成了新的地质灾害隐患。退田还湖,有的发展养殖业,有的开发了生态游,最后都是水体被污染到不可收拾才罢手。   五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过度开发利用资源,造成对资源禀赋的深度破坏。有一些原本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方为创设更好的旅游休闲环境,无计划、非理性的透支生态资源,人为增加一些与自然环境极不协调而又带来污染的景观和游乐设

文档评论(0)

cmccpppo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