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研究
[标签:标题]
2016
PAGE10 / NUMPAGES10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研究
[提要] 鱼皮制作技艺是赫哲人所创造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不仅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凝结了赫哲人的智慧与精神追求。由于水体污染与过度捕捞,三江平原地区生态平衡遭受破坏,再加上传统的鱼皮手工艺品商品化不足,使得鱼皮制作技艺的家庭传承场域趋于瓦解,街津口村的鱼皮制作技艺传承现状堪忧。互联网给鱼皮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基础设施建设给民族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做好民族文化的教育工作,培养民族群众的自觉意识,创新鱼皮制品的发展手段,是鱼皮制作技艺在当代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论文网 /2/view-7359771.htm
关键词:鱼皮制作技艺;传承;赫哲族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重大项目培育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以街津口赫哲族村为例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7日
一、研究缘起
鱼皮制作技艺是赫哲族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2006年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赫哲人自成一格的审美观念同原始的萨满文化融为一体,并与精心加工过的制作载体天然鱼皮相辅相成,使得创作出来的鱼皮制品蕴含着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令人叹观止矣。虽然赫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鱼皮制品替代文字以物化的形式记录了赫哲人的日常生活,寄托着他们对自然的钟爱之情。可惜的是,由于社会的变迁,自清朝晚期以来外来移民大量涌入三江平原地区垦荒,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开发北大荒过程中采取掠夺式的开发方式,导致湿地、草甸、森林等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三江平原地区原生态的生态环境出现变迁,结束了赫哲族单一的渔猎时代,很多曾以打鱼为生的赫哲人已开始半渔半农或以农为主的生活。此外,由于历史时期少数民族文化相对于中原文化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所以不少人甚至少数民族自身往往认为民族文化落后,愈汉化则愈先进,从而疏离以至于排斥本民族文化。作为最具赫哲族民族文化特色的民俗事象,鱼皮制作技艺如何在此背景下开辟出一片广阔天地,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究的问题。
二、传承与发展鱼皮制作技艺所面临的挑战
赫哲先民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创造出的鱼皮制作技艺,已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传承了数以千年,近年来赫哲族鱼皮文化精品更是迈出黑龙江省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展览,从中可以看出赫哲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尽管如此,我们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村的实地调研中依然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当地生态平衡的破坏。笔者在调研时看到,黄昏时分的街津口莲花河犹如鱼皮画一样斑斓,绚丽的晚霞映着静阔的水面,江岸两旁绿树掩映,远处望江亭悠然的耸立于巍峨峻岭之上,倍显玲珑之姿,微风徐来,清冽的江水气息萦绕身旁,宛若走入仙境一般。众人只见江面的美丽,鲜有人关注江水之中。由于水体污染,自然环境日渐恶化,当地鱼类资源远不如曾经富饶。加之村内旅游业的发展,客流量与日俱增,需要大量捕捞来满足游客的用餐需求。长此以往,将会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削弱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而影响到鱼皮制作技艺的传承。
鱼皮文化商品化的不足。在街津口村的乌日贡大街上有十几家鱼皮纪念品商店,包括尤文凤的锦苑赫哲鱼皮画坊、孙玉林的赫哲族手工技艺坊、李勤医的赫哲族伊玛哈鱼皮画工作室、王丽梅的精品鱼皮画商店等。虽然鱼皮工艺是赫哲族的传统手工技艺,但街津口的鱼皮纪念品商店的店主也不乏汉族人士。据王丽梅说:“不少在这村里卖鱼皮纪念品的汉族人都和我一样,是国家在2000年中国扶贫日以后,资助培训的鱼皮文化学员。”事实上,他们售卖的鱼皮工艺品看似相同却又有区别,包括个人的创作风格、剪刻手法,最主要的就是鱼皮熟制过程有别。一些学艺不精的店主,他们对外出售的作品经常会出现鱼皮熟制方法不得当,缺乏创新,甚至做工粗糙等问题。特别是鱼皮工艺品的实用性不强,不能够真正融入于大众日常生活,为人们所用,这是鱼皮制作技艺在当下发展的瓶颈之所在。
家庭传承场域的瓦解。近百年来,赫哲人在日常生活中多着汉服,鱼皮衣通常只会在节日、集会、演出等重要场合时穿。据鱼皮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尤文凤介绍,现在会做鱼皮衣的人极少,且多数是老人。当地村民说,街津口赫哲族渔业村村民大部分是经历过渔猎生活的赫哲人及其后代,但他们当中掌握鱼皮制作技艺的人已经寥寥无几。由于时过境迁,许多赫哲族家庭已不再重视对孩子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而属意于学校文化课程的学习。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家庭通常会把孩子送到距街津口40余公里的同江市里上学。在此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家庭传承场域正在逐渐瓦解。此外,虽然在街津口赫哲族乡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