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资料.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资料

;疫苗事件;药家鑫案;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 人性的贪婪和自私决定必须 实行法治。不受法律约束的权力 将会导致腐败与毁亡,放纵权力 对人类自身及后裔都是不好的, 是充满灾难的。 法律具有巨大的治国安邦功 能,能把各种需要和冲突调整起 来。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处于从 属地位,没有权威,我敢说,这 个国家一定要覆亡。 ;一、什么是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指人们以法治为中心形成的全部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的总和。“就是对法治价值、法律制度、法官等等的认识、评价、反应及期望。其核心是法治的实质价值观念和法律权威观念”。 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简称十八届四中全会)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 本次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和方向。;“法制”和“法治” 法制是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整个法律上层建筑系统,更多的是就静态意义上讲的。 法治即法的统治,就是说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同专制、人治相对立,是一种治国的原则和方略,是普遍的。;法治和人治 人治论一般同专制相联系,提倡圣君贤人的道德教化,主张因人而异,对人的行为作具体指引,推崇个人权威; 法治论一般同民主政治相联系,强调统治者通过法律来治理,提倡一般性规则的作用,树立法律权威。 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法治优于人治,法治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所以我们要实行法治,要依法治国。; 春秋时期,鲁国国王出巡,遇一羊群失窃案,久查未决。忽有人来告发,使案成功告破。国王下令奖赏告发人。该人却要求开恩,从轻处罚窃羊贼,因为那人是他父亲。“什么?你竟敢告你父亲?”国王怒道。 “我认为你告父即不孝父母,不孝即不忠,即犯国法,犯法则死!”国王说道。可怜的告发人被揪出去杀了。;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一)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与依法治国相统一;(一)党的领导是人民 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二)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治和德治,是 治国理政不可或 缺的两种方式。 依法治国是基本 方略,法治具有根 本性;德治是治国 理政的重要方式。 ;五、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一)深刻认识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二)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 一要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二要加强宪法实施。公民通过行使建议权和意见权,积极参与国家管理,参与民主立法活动,为科学立法贡献智慧。三要坚持党的依宪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三)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 我国依宪法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有本质的区别: 一是制度基础不同。西方宪政建立在资本主义宪法基础上,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二是领导力量不同。 三是权利主体不同。 四是权力行使方式不同。 ;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案例; “知法”绝不是对法律的一知半解,它不仅要求对法律条文有完整准确的理解,而且要求对法律精神、法律原则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要求有一个健康的法律心理。“守法未必知法”或“知法未必守法”都不是必然的普遍的现象,不能成为“不必学法”的论据和理由。 ;(二)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法治 思维; (一)法律至上;王斌余杀人案:情与法的冲突; 不应判处死刑:许多网民和法律界人士认为,不应当对王斌余处以极刑。一些法律学者认为,如权利保障机制低效,民众对有关权力机构失去信赖,致使弱者在走投无路时,往往采取暴力性、“非理性”的行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单方面地严厉追究其刑事责任,是否公平?   ; 应当判处死刑:对此,持相反立场的人则认为,王斌余行为虽有可悲悯之处,但是并不足以免除其死刑。也有人认为,被害人不应当替全社会承受制度性的悲剧。王斌余杀死的并非是欠他工钱的人,而是王斌余的工友和工友的亲属。那些同情王斌余并

文档评论(0)

LOVE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412243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