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临淮关映像(作者:邓言午)
临淮关映像
(作者:邓言午)
抹不去的记忆--临淮关
七十年代末有一趟火车,上海到蚌埠,522次,可能是京沪线上最慢的车,李二庄站都停几分钟(那时李二庄站还在),那是我们回临淮的首选交通工具。
但我总希望它还能更慢一些。可以多看看两边的风景,田野、村庄、茅舍,还有睡在家门口懒洋洋晒太阳对火车不屑一顾的小狗......
有时车停某一小站,列车员会走动通知“待笛”,我至今没弄明白是哪两个字,但知道是等候让别的快车先行的意思。每当快车呼啸经过时,常常引起无数遐想,总希望能有一天坐快车,那时对快车唯一的了解是它车里的灯是白色的。
那时候我能背出从南京到临淮的所有站名,经常在车上背给同行的旅客听,去的时候用临淮话,回的时候用南京话,每次都引得大家啧啧称赞,私下得意窃喜,乐此不疲。
几乎认识车上的每一个列车员,甚至曾经在火车头里坐到临淮过。有个印象最深的列车员,外号叫“姜大麻子”,脸上真的有不少麻子,长大后每看到月球表面的照片就能想起那张鬼斧神工的脸。
还有一个经常同行的人,外号“孙大炮”,个高、体胖、气壮如牛,一顿能干掉一脸盆红烧羊肉。此人当年乃MTZ人武部长,革命勇将,当过兵,为过官,做过牢,革命过,也被革命过......可惜如今已作古!
每次坐车,家里人总是准备很多好吃的,一上车就请大家吃。长大后明白了火车上吃喝是我们国人的人生一大乐事。而鸡是首选,符里集烧鸡、道口烧鸡、德州扒鸡......自打京沪线上有火车的那天起,这三位就是车上的必配件了。没有二次大战,哪有今天的可口可乐,没有中国的火车,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三只名鸡呢!现在的孩子可能知道更多的是肯德鸡喽!
记忆最深的是每年年三十乘车回临淮过年,车里基本上空空当当,有一次整节车厢就我们一家三口。两边村庄显得宁静而安逸,偶尔有门上提前贴上的对联显示出节日的气氛。茅舍门口的小把戏穿着脏息息的、袖口锃亮的棉袄,里面却光着屁股,坐在地上发呆,鼻子冻的唏溜溜的。大人说明天年初一他们就换新衣服了。
车窗外寒风凛冽、满目萧索,难见一丝绿意,而心中却是暖暖的,因为要回家过年了!
抹不去的记忆,时隐时现,若即若离。忽然在某一瞬间,埋藏记忆深处的某些支离片段浮现在眼前,“只有那一瞬间的恍惚可以同庄周梦蝶异曲同工!”
东渡口
如果真的是东渡口的话,那故事就多了!小时候经常在这个渡口游泳。渡口有人在洗衣洗菜。那时东大街人的饮用水也是在那个渡口挑的,每家都有口大缸,用明矾沉淀。那时的渡船是人力的,后来才有了装柴油机的。 东渡口上来一个大坡,两边是古城墙,西边的城墙上方二十几年前有一幢两层的木结构老楼,好象记得老人说过叫“大关”(音)。小时候有次过年,晚上我和几个小伙伴打红纸糊的灯笼,找不着火柴,就跑到楼上在人家用湿煤饼封口的灶台上点,弄不好就把灯笼给烧了。 后来,这幢楼真的失火给全烧了,而且据说起火的原因就是孩子玩火造成的,想想真后怕,又庆幸不是发生在过年的那天晚上! 记忆中隐约记得,更小的时候,淮河运货物的船在东渡口上货,大坡子口站着个人,手里拿着一大把筷子,搬运的民工每扛一件货过来,就给他一根筷子,后来才明白那是计算报酬的凭据,就像我们现在吃烤羊肉串或是麻辣烫凭竹签算帐一样。我自己都不清楚,这段记忆是真实的,还是在电影中见到的场景而被嫁接到了那个老镇的渡口! 我在《来来往往走凤阳》中提到的那个夏日的下午在树阴下看书的年轻人家就住在坡口东面第一户,现在此人可能已年近半百了!前几年听说渡口东面城墙下方塌方比较严重,上面的房子现都已是危房了!
大关
终于明白了,“大关”不单纯指的是那幢“木楼”,而是淮河东渡口那的一道水上关隘。那幢木楼说不定在古代还是关隘的办公大楼呢!
东大街始于濠河入淮口,那个地方原来还有一座“木桥”,好像是吊桥,现也没了。东大街地面原是横向铺设的长条石,中间有独轮车的车道沟,有些地段石条已不见了。
还有一条东后街,同东大街平行,东后街是用大块的圆石不规则铺设的路面,但同样有意思的是,竟然在路中间也被独轮车压出了车道沟。在不规则的圆石头上能用独轮车压出车道沟,可见推车的人的技术是何等的娴熟。
东大街东段原有一间制作鞭炮的作坊(我们叫它“花炮厂”),后亦毁于火灾。花炮厂好像后来搬到“东关”(东关好像还分大东关和小东关)外淮河大堤旁的一处记不起是庙还是观的建筑里了。
两条街的尽头最终合并成一条街,虽然东后街要远短于东大街,但最后一段看起来东后街好像是主干道。这是因为东后街的出口直接就上了淮河大堤,因此东后街的水平面要高于东大街,有些年淮河规模不大的涨水淹不到东后街。
出了东大街,就上了淮河大堤了,堤的北面大河东去、柳树依依,南面则是良田沃野,一派田园风光,远处整齐成行的树下就是京沪铁路。顺堤东行,过了一个高岗(那里曾有我外公、外婆坟茔),淮河北转,应该就离古钟离城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