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千年文明--炙法的简史(二)
炙法的简史
( HYPERLINK / /)
金元时期
金元时期,由于针法研究的崛起和针法应用的日益推广,灸法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以金元四大家为首的不少医家,在灸法的巩固和完善方面,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刘河间不囿于仲景热证忌灸之说,明确指出“骨热……灸百会、大椎”等,并总结了引热外出,引热下行及泻督脉等诸种灸疗,罗天益则主张用灸疗温补中焦,多取气海、中脘、足三里三穴施灸,认为可“生发元气”、“滋荣百脉”等。朱丹溪也有不少灸治验案的记载,如“一妇人久积怒,病痫,目上视,扬手掷足,筋牵,喉声流涎,定时昏昧,腹胀痛冲心,头至胸大汗,痫与痛间作,……乘痛时灸大敦、行间、中脘,……又灸太冲、然谷、巨阙及大指甲内间,又灸鬼哭穴,余证调理而妥”(《丹溪心法》)。另如元代名医危亦林,在其所著《世医得效方》载述刺灸治疗的56个病证中,灸疗约占十分之八,且多涉及各科急性热病,时令病及惊、厥、损伤等症。并提出“阴毒疾势困重,……则灼艾法惟良。”(《世医得效方·集论说》)导阴毒宜灸的观点。在施灸方法方面,则不采用晋唐时期动辄百壮的做法,常因病证、因部位而用竹筋大、麦粒大、绿豆大、雀粪大,或灵活地“大小以意斟量”,以定艾炷之大小。且多数用七壮、二七壮、三五壮等。还重视对于灸后的护理,“以温汤浸手帕拭之”,“以柳枝煎汤洗后灸之”,防止感染,确为经验之谈。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我国针灸医学从成熟而又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虽然,这一时期偏重针法的应用,但灸法也有一定的进展。
一、灸法论著明显增多
明代是我国针灸史上重要的文献总结时期。据史料记载及现存的医籍统计,明代以前有关灸疗的专著相对较少。以明代为界,根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宋以前医籍考》、《中国医籍考》、《中国医籍通考》、《中国针灸医籍荟粹》等书的考证:明代以前的灸疗书籍,包括史书上有记载但已亡佚了的有:《歧伯灸经》(宋史)、《亡名氏灸经》(隋志)、《曹氏灸方》(隋志)、《曹氏灸经》(隋志)、《雷氏灸经》(新唐志)、《崔氏骨蒸病方》(宋志)。《亡名氏新集明堂灸法》、《杨氏灸经》(崇文总目)、《黄帝灸经明堂》(宋志)、《亡名氏灸经背相》(宋志)。目前现存的灸疗医籍仅有:战国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敦煌石室医方残卷《新集备急灸经》;唐代《灸法图残卷》、《黄帝明堂灸经》;宋代《膏肓腧穴灸法》、《实验特效灸法》、《备急灸法》、《西方子明堂灸经》;元代《痈疽神妙灸经》、《痈疽神秘灸经》10种。明清两代以清代专著较丰,著有《采艾编》、《太乙神针心法》、《采艾编翼》、《太乙神针附方》、《太乙离火感应神针》、《灸法篡要》、《太乙神针》(范毓[香奇]编)、《仙传神针》、《神灸经纶》。《太乙神针集解》。《传悟灵济录》、《卷怀灸镜》、《太乙神针》(松亭居士传)、《灸法秘传》、《灸法心传》、《太乙神针十六部》、《灸法集验》、《太乙神针》(作者不详,叶圭序跋)、《经验灸法独本》、《延寿针治病穴道图》、《灸法篡要》等21种。此外,还有大量有关论述灸法的篇章,散在于明清两代有关针灸著作或医籍中。如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所著《类经图翼·卷十一》中,专门辑录明以前几百个灸疗验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几十种病证。另在《景岳全书》9~36卷所论述各科70余类病证中,有二十类提到针灸疗法,其中涉及灸方的达十五类,并详细论述了灸疗的治疗作用。因此,可以说是对明以前灸疗临床经验的一次总结。明代伟大针灸学家杨继洲,也重视灸疗的研究和实践,强调针灸并重。《针灸大成》第九卷,论述灸疗凡四十一节,内容涉及广泛,有灸疗、取膏肓穴法、相天时、发灸疗及艾灸补泻等,以及灸治各种急慢疾病二十余种。
特别是清代,更可以认为是对我国灸疗法的总结时期。灸疗文献中,较有代表性的为清·咸丰时医家吴亦鼎所撰的《神灸经纶》一书,他在该书引言中指出:“灸疗亦与地并重,而其要在审穴,审得其穴,立可起死回生”,说明灸疗之重要。《神灸经纶》全面总结了清以前有关灸疗的理论和实践,并参合了不少作者本人的临床经验。是一本集大成式的灸疗专著。另如清·廖鸿润的《针灸集成》也收载了大量灸疗的历代文献,予以分类编排,如制艾法一节,就选录了《医学入门》、《医方类聚》、《局方》等多种前人著作的论述。对“发灸疮法”、“疗灸疮法”、“调养法”等都作详细的介绍。
二、施灸方法的不断革新
首先是对传统灸法的改革创新。明清两代医家在继承前人灸法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产生了艾条灸、雷火神针、太乙神针、桃枝灸。桑枝灸、药锭灸等新的灸疗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艾条灸疗的创用。此法最早记载于明初朱权之《寿域神方·卷三》,其云:“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