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世界文化多样性。(识记)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理解)
3、文化的传播。(识记);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文化多样性;我国的传统节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西方传统节日;;(1)含义:; 世界遗产分为三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此外,还开展确定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工作。; 我国在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至今(2012年8月)已经有43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遗产大国。其中文化遗产27处、自然遗产9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文化景观遗产3处。 ;文化遗产部分:长城、故宫、莫高窟、周口店 “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 庙、孔府及孔庙和孔林、武当山古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平遥古城、庐山、苏州古典园林、丽江古城、皇家园林颐和园、皇家祭坛天坛、重庆大足石刻、青城山-都江堰、洛阳龙门石窟、皖南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寝、大同云冈石窟、澳门历史城区,安阳殷墟,开平碉楼,福建土楼,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元上都遗址。;;;?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新增考点);你能解释这些奥运会徽的文化印记吗?;1996年9月15日,悉尼奥运会会徽正式被推出。会徽采用了澳大利亚蓝色、红色、橘黄色和白色几种传统的颜色。图案上方用“飞去来器” 组成一个举着奥运会火炬奔跑的运动员形象。“飞去来器”是澳大利亚土著人传统狩猎工具。图案下方标有英文“悉尼2000”字样和奥运五环标志。 ;2004年,人类文明奇迹之一的奥运会将回归她的发源地。在神圣的奥林匹斯山上,在辉煌的宙斯神庙里,在庄严的古奥运竞技场中,奥林匹克的律动再次跨越时空的界限,将全人类的目光集中在一点,会聚在爱琴海之畔,聚焦在橄榄花冠之上。爱琴海,古希腊文明的摇篮,一片充满诗意的梦幻蓝色。人类,奥林匹克运动的缔造者,手牵手环绕成为橄榄枝花冠。橄榄枝,和平与荣耀的象征,不搀杂一丝世俗的利益。三个简单的要素表达了“奥运发源”的主题。让我们在2004回归,回到奥林匹克的故乡,在承载起橄榄枝花冠的爱琴海涛声中,细细品味奥林匹克的真谛。 ;2008年奥运会新会徽,将中国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体育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这一设计,凝聚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的神韵。鲜红的色彩传达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热情气氛;寓意丰富的图形,形如一个“京”字,表达了举办地的名称;也像一个冲向终点的运动员,体现了冲刺极限、创造辉煌的奥林匹克精神;又似一个载歌载舞中的人,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憧憬和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 ;会徽以表示举办年份的“2012”数字通过变体形式成为主体,表示举办地点的“London”和奥运会五环标志分别被嵌在第一个“2”和“0”中。整个会徽包含了“2012”、奥林匹克五环及英文单词伦敦(London)。整个会徽象征着富有活力的奥林匹克精神及其能感染全世界人民的能力,伦敦2012年奥运会将是所有人的奥运会、所有人的2012。? ;三个连在一起的抽象人形手腿相连,组成了里约著名的面包山形象。2010年12月31日晚,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会徽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里约奥组委表示,里约奥运会的会徽体现了里约的特色和这座城市多样的文化,展示了热情友好的里约人和这座美丽的上帝之城。会徽设计基于四个理念——富有感召力的力量性、和谐的多样性、丰富的自然性和奥林匹克精神。; 每一届奥运会在不同的国家举办,都有不同的会徽,会徽的设计具有不同的创意和不同的文化印记。 从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上,你能否感悟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3)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P31);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生于江苏吴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4岁起在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就读于东吴大学医预科、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研究院,后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其所著的《江村经济》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论著甚丰,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