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

第二章 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 ? 黄河象一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祖国的北部大地上。它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七十五万二千四百四十三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其中下游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 一、黄河的历史与现状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脉黄河正源应为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的各姿各雅山的卡日曲。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到新生代第四纪中期,在陕甘宁盆地堆积了大量的黄土。以后地面又抬升,形成黄土高原。接着,又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各个盆地逐渐联通,最后切过我国地势上以地质构造不同为其骨架的三大阶梯,自西向东,由高及低,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成为黄河的上游,黄土高原成为它的中游,华北平原是它的下游。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黄河及其许多主要支流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多泥沙河流。 黄河从河源到河口,由于流经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流域条件差异较大,加上输沙过程中的冲淤影响,所以含沙量和输沙量的变化也十分复杂。黄河中游含沙量和输沙量都迅速增加。从下游来看,黄河水沙的来源和组成,本体上可以分为四个区域。 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 因此,探讨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及其由此而带来的沧海桑田的转变过程,无疑对我们研究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黄河下游河道的迁徙 ? 黄河是一条变迁无常的河流,有史以来曾发生过多次大小规模不同的改道。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口的黄淮海大平原上,它时而北流注入渤海,时而南流夺推进入黄海,来回滚动,到处留下了变迁的痕迹。前人有所谓黄河“善淤、善决、善徙”之说,是并不夸张的。 黄河的变迁,固然主要是指的下游河段的变动,但在上中游的部分地区,河道的摆动变化也经常发生。 武陟、荥阳以下,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平原,才有改变方向的大规模改道。改道不仅次数频仍,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历史上出现的河道,有如一把摺扇的扇骨,多至数十根。武陟、荥阳是扇纽,扇骨的分布北至海河,南至淮河。黄河的改道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清初学者胡渭从古代黄河上千次改道的记载中,予以整理归纳,在《禹贡例略》里提出五大徙之说。后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加上一徙,统称“六大徙”。 1.西汉以前黄河下游河道 见于先秦文献而为人们所熟悉的古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禹贡大河”,“山经大河”。另一条是见于《汉书·地理志》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俗称“汉志河”,亦为《水经·河水注》中的“大河故渎”。这条河道存在于战国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有明确时间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游河道。 黄河下游河道分支,可以分减主河道的洪水,减轻洪水的危害。但是汉代黄河的决溢仍较严重。最著名的是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河决于瓠子”,这是历史记载黄河夺淮入海的第一次,洪水历时二十余年,直至元封二年(前109年)始予堵塞。自汉平帝元始以后,即公元元年以后,黄河决败更加严重,黄河为患不已。 2.东汉至宋初后期黄河下游河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发生第二次大徙。洪水在今鲁西、豫东一带泛滥了近六十年。 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遣王景、王吴率众10万治理决口,由此,黄河决溢灾害明显减少,出现了一个相对的安流时期。 东汉大河形成后800年间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其间很少有决溢发生,也无大的改流。其原因首先,王景治河后的河道距海里程比西汉大河短,河道也比较顺直,河水的流速和输沙能力大,对下游河道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次,东汉以后,一直到魏普南北朝时期,黄河下游仍有汴水、济水、濮水、漯水等许多分支,还有许多湖泽和旧的河道。汛期利用这些分支、湖泽、旧道,一方面能从大河分出部分洪水,削减洪峰,另一方面又可以分出部分泥沙,对防洪和减缓下游河道淤积是有利的。再次,东汉以后,黄河中游人口减少,大批耕地由农转牧,植被情况可能得到一定改善,水土流失有了一定程度的减轻。这样,也就相应地延缓了下游河道的淤积速度,使河道有可能维持较长的时间。 隋以后,由于下游河口段淤高,排泄不畅,曾出现多次决口。唐的河患比魏晋南北朝多,290年间,有河决、河溢的年份有21年,平均13年一次。五代的河患比唐朝更为频繁,55年中有决溢的18年,平均3年1次,呈现出决溢的次数愈益增多、灾害的程度日趋严重的现象。

文档评论(0)

80219p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