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谈刘邦形象的辩证统一
谈刘邦形象的辩证统一
内容提要 在中国历史上,刘邦建立了第一个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统一强盛的封建帝国。他驾驭全局,举重若轻的雄才大略,审时度势的军事才能,与时俱进的治国方略,都是一般的皇帝所不能及的。所谓刘邦的“恶行”,是他统一天下的政治需要,并不影响他作为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的光辉形象。
关键词 刘邦 政治家 流氓无赖 辩证统一 一 自古以来,人们对刘邦形象的评价就各执一词,有的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他提三尺剑,斩蛇起义,纵横四海,三载亡秦,五年灭楚,遂有天下,是一个威加海内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开国明君。有的人站在道德的法庭上看,认为他抛弃子女,不顾老父死活,滥杀功臣,贪酒好色,是个十足的流氓无赖。还有人认为刘邦是政治上的巨人,道德上的侏儒,把政治与道德完全对立起来。对刘邦的非难,或始于晋人阮籍登广武山观楚汉战场时的一句感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元代散曲作家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对刘邦的讽刺可谓是登峰造极,作品通过一个未见过世面的乡民的特殊眼光来观察评论,把刘邦衣锦还乡的庄严、豪华场面写成了一出闹剧,甚至认为“汉高祖”这个名字,就是当年的刘季想赖账故意改的。有的现代史学家也认为“楚汉之争是狐狸同狮子的斗争,是小人同君子的斗争”。 造成对刘邦负面评价的原因大致有: 其一,在中国古代,文史不分,司马迁在继承了这一传统的基础上,运用文笔修史的方法创作了《史记》,所以《史记》既是历史文献,也是文学作品,鲁迅先生盛赞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是说它在史学和文学两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司马迁作《史记》的原则是“不虚美,不隐恶,固谓之实录”,不虚美,就是对人物的赞扬都有依据;不隐恶,就是对人物的缺点不隐瞒,不回避,善恶必书。但后人出于对一个皇帝的要求,往往轻视了他的“美德”,看重了他的“恶行”。其二,刘邦的身边站着一个讲情重义的悲剧英雄项羽,二人在讲情义方面反差太大。其三,刘邦为了实现政治目的,的确做了一些违背良心,违背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事情,人们从感情上不能接受。 二 如果我们冷静下来理智地看刘邦,那么,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秦始皇虽然统一了中国,但施暴政,父子俩一共只做了十四年皇帝,而刘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统一强盛的封建帝国。他驾驭全局、举重若轻的雄才大略,审时度势的军事才能,与时俱进的治国方略,都是一般的皇帝所不能及的。正如司马迁所评:“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汉初实施的富国强民、无为而治政策,使百姓得到了休养生息,为汉朝四百多年太平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一个真正的流氓无赖能做到这些吗?那么怎样看待对刘邦的负面评价呢?笔者认为,刘邦的所谓“恶行”,是他统一天下的政治需要,并不影响他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的光辉形象。下面我们用另一种视角来分析他少时顽劣、推儿女下车、“分我一杯羹”、滥杀功臣等几条公认的“恶行”,把它与刘邦的军事家、政治家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 1.儿时的无赖是顽皮 据《史记》记载:“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说刘邦小时候常到他大嫂家去混饭吃,大嫂恨他,他一来就说没饭了,还故意把饭勺在锅底上刮得嘎嘎响。“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说刘邦志向远大,不从事一般百姓的生产。好酒好色。其父认为他是个无以谋生的二流子,不如老二勤劳。古今中外,凡是有大志、成大器者,年轻时都比较顽劣,绝非循规蹈矩的等闲之辈。所以笔者认为:刘邦儿时的与众不同,是他个性张扬的表现,是后来成大器的先兆。儿时的这些行为,只能看作是顽皮、逆反心理的表现,并不影响他后来成为一个政治家和开国明君的形象。 2.推儿女下车并非真无情 在彭城之战中,汉军大败,“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这段记载是后人把刘邦定为小人的主要论据之一。常言道,虎毒不食子,关键时刻,刘邦把自己的亲生儿女推下车,自己逃命,而且反复多次,这的确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但是,当时楚骑追兵是一人一马,而刘邦的车上有四个人,速度肯定没有追兵快。刘邦深知此劫难逃,与其死在一起,还不如把他俩推下车,躲过追兵的视线逃命去。车上少了两个人,车速快了,自己也有可能逃脱。追兵的目标是他乘坐的马车,自己坐在车上引开追兵,能逃脱更好,即使逃不掉,也可以用自己的老命换来儿女的两条小命。推儿女下车,在一般人看来是残酷无情的,不可理喻的,但实际上是刘邦在危急之中最机智的决策。 3.“分我一杯羹”是在与项羽斗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