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液态活检与床应用研讨会-会议介绍.docxVIP

2016液态活检与床应用研讨会-会议介绍.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液态活检与床应用研讨会-会议介绍

2016液态活检与临床应用研讨会2016液态活检与临床应用研讨会将于2016年5月20-21日在上海召开。会议通知数十年来,科研人员一直都在寻找能够很好地反映肿瘤情况的生物标志物,现有的损伤性穿刺活检不仅对人体伤害大,只能检测较晚期的肿瘤,导致治疗滞后,治愈率一直上不去,而且一次性的肿瘤活检无法对肿瘤进行实时监控,准确掌握肿瘤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这恰恰是医疗大数据、精准医学和个性化治疗迫切需求的。液体活检因其无创性、准确性、动态性及其可行性在2014年受到了临床医生的极大关注,2015年在CSCO会议上的大热不仅覆盖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受肿瘤诊断市场的经济利益的吸引,大会也吸引了相当多的液态活检企业和资本方。然而,目前肿瘤循环细胞、肿瘤循环DNA的液态活检还不够成熟,面临着诸多困难,如临床意义有待提高,有意义的创新产品少等,需要汇集研究者和临床医生及技术开发者共同探索液态活检技术的临床转化。  会议名称:2016液态活检与临床应用研讨会  会议时间:2016年5月20-21日  会议地点:上海好望角大饭店(徐汇区肇嘉浜路500号)会议嘉宾部分确认演讲嘉宾(按首字母排序)蔡绪雨 博士/CTO 广州基准医疗公司 蔡绪雨,博士,CTO(首席技术官)ofAnchorDx纽蓝科技。蔡绪雨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拥有近十年生物遗传学研究、测序相关技术开发、产品市场转化的经验。胡志远 教授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转化医学实验室主任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百人计划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导,北京蛋白质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美国FDA医疗器械审评专家(ImmunologyDeviceCommittee)。1995年从上海复旦大学遗传系毕业后师从贺福初院士,发表国内第一篇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论文(第一作者),曾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留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获得生物化学博士。2005年起到西雅图的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奠基人美国四院院士李·胡德(LeroyHood)教授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2006年被聘为该研究所研究科学家。主要从事蛋白质组学新技术的开发和疾病分子标记物群的发现和验证,发现14个肝脏损伤的血清蛋白标记物。2010年底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2011年获得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择优支持。研究领域为纳米技术在转化医学上的应用,重点探索纳米科学和分子组学的交叉前沿。近年来关注纳米生物效应的分子机制研究;微流控芯片用于高通量固相微量多肽合成,制备微流控和微阵列多肽芯片用于疾病分子标记物的筛选和检测。胡志远已在《PNAS》、《Mol.Cell.Proteomics》、《J.Clin.Invest.》、《Adv.Mater.》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0多篇,论文被同行他引2000余次何玉清 教授 广东医科大学 何玉清教授,广东医科大学医学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2002年获广东医学院硕士学位;2008年获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学位;2009至2010年在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化学和生物化学院做博士后;2012至2013年在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做访问科学家;2014年广东省杨帆计划引进紧缺拔尖人才。现为美国化学会会员,美国蛋白质组学会员,广东省皮肤性病学青年委员,BiosensorsandBioelectronics、Biomarker等杂志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1.宫颈癌的防治策略研究;2.基于纳米材料的快速诊断试剂盒和靶向治疗药物研发;3.用系统生物学方法从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等层面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寻找疾病生物标志物。前期研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6篇,近5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ClinicalChemistry、InternationalJournalofCancer、JournalofInvestigativeDermatology、BiosensorsandBioelectronics、Analyticalchemistr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6篇。获广东省科技成果进步奖3项;获广州市科技成果进步奖2项,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获中华医学会优秀论文奖9篇。主编和参编医学著作7部。孙英丽 教授 中国科学院 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精准基因组医学重点实验室百人计划研究员。2000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0-2002年在麻省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2010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先后从事助理研究员和讲师工作。曾获哈佛大学首届华人生命科学年会杰出研究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北京大学学术十杰等荣誉奖项。现任北京细胞生物学会理事,北京细胞生物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Genomics,ProteomicsBioinformatics,ScholarenaJourna

文档评论(0)

yuerang30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