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湖心亭看雪》学案.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湖心亭看雪》学案.doc

《湖心亭看雪》学案 一、文学常识精解。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 是公认最伟大的明代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文学名著。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炽。“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间?地点是哪里?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 2、写雪大的句子是哪一句?写冬雪寒冷寂静的句子又是是哪一句? 写雪大的句子:“大雪三日” 写冬雪寒冷寂静的句子:“湖中人鸟声俱绝” 3、哪一句话点出了游湖心亭看雪的气候环境呢? 湖中人鸟声俱绝。 4、“湖中人鸟声俱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你从这一景象中联想到哪首唐诗? 本句描写了大雪后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不敢外出,不敢做声的景象。 联想到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本段交代游湖心亭看雪的时间、地点及环境有什么作用呢? 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和游人的“痴”作铺垫。 6、“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绝”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用得好,“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森然寒意。 (三)具体学习第2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段主要描绘了西湖的雪景。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写出了哪些内容? ①看雪的时间——清晨人静;②看雪的天气——寒气袭人(“拥毳衣炉火”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③看雪的人——独;④看雪的地点——湖心亭。 3、“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展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 4、作者在湖上看到怎样的雪景?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B、“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本段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在湖上看到的雪景呢?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大处落笔,描写雪后西湖全景)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局部的特写) 所以是按照全景——局部的特写。 6、作者在写湖上的雪景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的一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寓情于景,与前面的“独”所展现的遗世独立,不流凡俗相应。 7、作者在写湖上的雪景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 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而写作上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四)学习第3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 2、作者与两赏雪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①惊喜、愉悦。??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 强饮三大白) 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惆怅、感伤。?? 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3、分别时“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是答非所问吗? 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

文档评论(0)

ailuojue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