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1课_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第1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难点:苏联的解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例举俄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哪些辉煌?
学生: ⑴ 世界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即俄国十月革命;⑵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即苏联;⑶ 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⑷ 二战中的莫斯科保卫战使德国遭遇第一次失败。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等等
过渡: 在二战中苏联物质损失相当于全部社会财富的三分之一,然而苏联不但没有被打垮,相反,在战争的烈火中锤炼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苏联利用自身的条件,在战后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成为有能力同美国相抗衡的军事、政治强国。 但谁曾料到,一个昔日集权强大的超级大国会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彻底垮掉,而且事先似乎没有要垮台的任何征兆。二十余年过去了,现在西方关于当年苏联解体原因的说法仍然莫衷一是。其解释也各有千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段历史。
(讲授新课):
(师): 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曾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并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的逐渐衰弱和思维方式的日趋偏执,他的决策对苏联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斯大林模式”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复习旧知,了解本课的背景,为本课内容的学习作铺垫。)
(二)学习新课:
一、改革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1953年9月,赫鲁晓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改革从他开始。
1.赫鲁晓夫改革
教师:赫鲁晓夫为什么要改革?(回忆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
打出幻灯片:(1).评价斯大林模式(积极以及弊端)
(2).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发展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暴露。
展示材料: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教师:这给苏联整个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品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
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担当起冲破“斯大林模式”的重任。为了改变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等现象,赫鲁晓夫采取了什么做法?
学生:否定斯大林,并推行改革。
教师: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了解小字部分) 这份秘密报告最终没能保守住秘密,随着它的公布于众,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接踵而至,苏联的历史车轮也随之改变了方向。 在批判斯大林同时,又对经济政治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教师: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学生:首先是在经济领域,从农业开始。例如:垦荒,推广种植玉米。
教师:如何评价这项改革内容?
学生:结合小字部分谈谈自己的看法(略)
教师:积极方面是苏联农业一度出现上升态势,1958年与1953年比较,谷物产量增长91%,但局限性是,形势好转后,又提出不切实际的指标,短期赶超美国,盲目地将牧草地改种玉米。新垦区因不注意生态保护而致土壤沙化,收成递减。
教师:最终结果怎样?
学生:失败。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教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主观上是赫鲁晓夫急躁冒进;客观上是没能认识错误产生的根源在于体制。
教师: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学生:失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没能找出错误的根源在于体制。
(设计意图:论从史出,让学生学会分析背景资料)
过渡:勃涅日列夫改革使苏联经济进一步陷入困境。70年代,美苏争霸,苏联处于攻势,苏联的军事开支占国民经济的四分之一,使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军费的高开支,再加上高福利,呈现“提前消费”景象,把戈尔巴乔夫的财政提前支光。
教师:
文档评论(0)